2002, 22(2).
摘要:许兴 ,男 ,195 9年 11月出生 ,宁夏银川人。 1982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农学系。 1989~ 1994年由国家教委选派赴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农业大学植物改良系从事作物抗逆生理、遗传及生物技术品种改良工作 ,获生物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任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 ,宁夏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员。许兴研究员在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和生物技术育种等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观点。 1991年获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农业大学生态与进化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5年获欧共体资助赴西班牙从事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1989~ 1991年承担完成了…
2002, 22(2).
摘要:宁夏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是 1 997年 1月根据国家科委、农业部有关指示精神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 ,1 999年 1 2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挂牌 ,依托单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 ,实验室主任由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留法博士许兴研究员兼任。1 实验室研究方向与特色重点实验室以植物生物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为主 ,并进行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和生物工程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 1 )结合抗性植物育种工作 ,对宁夏特有抗逆植物资…
2002, 22(2).
摘要:Ningxia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ical Key Laboratory ( NABKL) was based on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establlished in January,1 997.Itwas approved and named by the government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n1 999.Dr.Xuxing,the Dean of 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 Sciences,wasappointed the Director of the laboratory in 2 0 0 1 .Research field and specialityThe main research area of the laboratory is focused on applied basic theory of plantbiot…
2002, 22(2).
摘要:山 仑 于元杰 于振文 马锋旺 王 飞王卫卫王亚洲王亚馥王孝安王宝山王洪刚王勋陵王 晨王吉吉之王锁民王新宇王 静邓西平田均良田 暄冯 固冯虎元左家哺吉万全刘吉开刘宏伟刘建中朱登云任 毅李凤民李召虎李世清李向民李志西李志孝李孟楼李思锋李继云李振声李振岐李斯深李殿荣李 璋李德全佘小平吴文君余龙江初庆刚张文辉张丕方张岁岐张有林张学勇张承烈张晓科张海峰张继澍 张遂申 张满祥 何光存何善宝陈彦生陈锦屏陈漱阳员海燕邹春琴邹 琦岳 明周振起胡人亮胡正海姚方印赵文明赵建成赵 桦赵桂仿钟…
2002, 22(2).
摘要:《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 ,面向全国。主要刊登植物学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 ,介绍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有关植物学领域的创新理论 ,讨论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及实践 ,以促进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创新技术的发展 ,为经济建设服务。继往开来 ,推陈出新。在实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实践中 ,《西北植物学报》将发挥传播创新成果和知识信息的优势 ,为大西北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植物学理论依据。1 文稿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图表清楚、文字简洁 ,且行间和四周留空 ,以便修改。初稿需一式两份 ,修改稿或清稿只需一份。论文 …
2002, 22(2).
摘要: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is amied atpublishing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in botanical researches,introducing current trends and innovative theories inbotan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ing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botanical re-sources and conservanc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theories and ap-plied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botany and serv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China.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bases itself on the researches conduc…
2002, 22(2).
摘要:比较研究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的分薛发育特征及其代谢基础。结果表明,与多穗型品种相比,单株分蘖较少的大穗型品种分蘖期具有较低的IAA氧化酶(IAAO)活性、较高的IAA含量和较强的碳代谢活性。在分蘖的两极分化期,大穗型品种在碳、氮代谢和同化物分配方面存在较强的主茎优势,因此,其分蘖较难继续发育成穗。
2002, 22(2).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水肥耦合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叶片质膜相对透性与生育时期有关,总的趋势表现为冬前低,开春稍升;拔节期大幅降低,灌浆期逐渐增加,成熟期最大。冬灌前各处理质膜透性无差异。冬灌后,补水处理的质膜透性普遍降低,其中以高氮冬灌处理质膜透性的降幅最大,并随时间后移至拔节初期表现出明显的水肥正交互作用;而未补水处理的质膜透性均较高。拔节期施氮春灌处理对维持质膜稳定性有利,而不施氮春灌处理在起初有一定负效应,但随时间后移至灌浆初期表现为正效应。从灌浆期灌水前看,冬灌和春灌对维持质膜稳定性都有一定的正效应,大部分施肥补充灌溉处理较未补充灌溉处理质膜相对透性降低。灌浆期灌水的效果比较复杂,但后期同时追施氮肥和灌水处理质膜相对透性较低。
2002, 22(2).
摘要:不同形态的氮素 (NO- 3 和 NH+ 4 )培养对 2组产量水平相近而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差异的 4个小麦品种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在不同的测定光强下产生不同的影响 :低光强下 ,NH+ 4和 NO- 3 培养的幼苗 Fv/Fm在品种间和处理间均无明显差异。饱和光强下 Fv/Fm下降 ,下降程度 CK>NH+ 4 >NO- 3 ,NH+ 4 处理中的 Fv/Fm与 CK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NO- 3 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 ,对同产量水平的品种来说 ,Fv/Fm下降的程度低蛋白品种高于高蛋白品种。低光强下各品种的 ΦPS CK>NH+ 4 >NO- 3 ,而强光下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NO- 3 处理的 ΦPS 最高。在这两种光强下 ,NH+ 4 处理的 ΦPS 与对照相比 ,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而 NO- 3 处理达极显著水平。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 ,不同形态的氮素对光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2002, 22(2).
摘要:用盆栽方法测定了2个春小麦品种-地方品种和尚头与现代品种陇春-8275在5个土壤水分梯度下,单、混播时的水分消耗、水分利用效率、竞争能力和籽实产量。单播条件下,在极低水分条件下(12%),和尚头有相对较高的产量,在水分条件较好时陇春-8275有较高的产量;在保持各水分处理条件下,地方品种和尚头较之现代品种陇春-8275消耗更多的水分,水分利用效率较低。混播条件下,各尚头有较高生物量、籽实产量及较强的竞争能力,竞争优势不受土壤水分的影响,其表现为高个体生物量品种较之低个体生物量品种消耗更多的水分,陇春-8275受到强烈的抑制,消耗较少的水分及较低的籽实产量。表明进化选择的是竞争能力,而非单播下的产量表现。可以预见,在小麦育种中选育具小根系的对水分弱竞争能力的品种将成为半干旱区今后育种的一个重要方法。
2002, 22(2).
摘要:以35个不同栽培类型的小麦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根据其6叶幼苗的根系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的根系类型分为3种:大根系、小根系和中间型根系。具有中间型根系的材料反复干旱存活率最高,这些材料的根系特点是单株根数7-8.5条,最大根长20-22cm,根总干重44-48mg,其中10cm以下根干重占36%-45%,根冠比范围在0.22-0.24。一些水地栽培的育成品种苗期抗旱性较强,旱地栽培的育成品种苗期抗旱性差异较大,个别旱地栽培的地方品种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反而比在正常水分条件下的根系发育更好,可能是长期适用干旱条件的结果。
2002, 22(2).
摘要:几丁质酶(Chitinase,Chi.)、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和萝卜抗真菌蛋白(Rs-AFP2)是植物体内正常的表达产物,它们对防御植物的真菌病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它们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几丁质酶和抗真菌蛋白、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直接转化技术将双价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EHA105,最后采用PCR、DNA dot blotting技术对所获得的农杆菌工程菌株进行了鉴定分析。
2002, 22(2).
摘要:以上海主要栽培番茄品种“鲜丰”的下胚轴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用NaCl进行直接高盐胁迫和逐渐加大盐浓度胁迫筛选。研究结果表明,逐渐NaCl浓度胁迫筛选获得的耐盐性大多属生理适应性,直接高盐胁迫筛选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耐盐突变体。直接高盐胁迫筛选再生出的12株耐盐植株,在150mmol/L NaCl的盐胁迫下,幼苗的成活率可达66%,而未经胁迫筛选过的原始株成活率则为零。其中,2株耐盐突变株能正常开花、结果。其在盐胁迫培养基中芽体的生根率、鲜重及干重均显著高于原始株。
2002, 22(2).
摘要:采用 He- Ne激光辐照对增强 UV- B辐射后小麦幼苗的损伤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小麦种子在盛有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2 5℃下进行萌发。萌发后小麦幼苗在光合有效辐射 (PAR)为 2 2 0 μmol· m- 2 · S- 1的光背景下 ,经 1 0 .0 8k J·m- 2 · d- 1的增强 UV- B辐射 ,然后再用 5m W· mm- 2的 He- Ne激光进行辐照。通过小麦幼苗丙二醛 (MDA)、抗坏血酸 (As 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紫外吸收物含量及活性的变化 ,测定了 He- Ne激光对小麦 UV- B损伤修复的作用。结果显示 ,MDA、SOD、As A和紫外吸收物的变化同小麦幼苗损伤修复的能力相关联。He- Ne激光辐照可使 UV- B辐射后小麦幼苗 MDA的含量明显减少、As 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增强及紫外吸收物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增强 UV- B对小麦幼苗生理水平的辐射损伤 ,能够被一定剂量的 He- Ne激光辐照而得到部分修复。但是 ,采用同等波长和功率的红光照射 ,其 MDA、SOD、As A和紫外吸收物均无明显变化 ,证明激光的促进修复作用并非由激光的光效应所致
2002, 22(2).
摘要:以子叶节为外植体,建立起了紫穗槐的快速离体再生系统.经过四周的培养,在附加8mg·L-16-BA的MS培养基上能够获得再生频率为100%,平均每个外植体5.21个芽点的高效再生植株.以再生植株的茎节为外植体所进行的继代能够在相同的培养基上连续的产生新的不定芽,但芽点数要少于起始培养.经过3周的培养,有82.53%切下的再生茎段能够在含2.0mg·L-1IAA的MS培养基上生根.在所有进行分析过的再生植株中,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异(2n=40).经过练苗以后,再生植株成功地定植于土壤当中并展示了一致的外部形态和生长特性.
2002, 22(2).
摘要:对宁夏地区种植的几个春小麦品种和国内外引进的抗盐小麦材料的幼苗进行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小麦幼苗地上部生长抑制显著,而对地下部生长影响较小;NaCl胁迫对小麦幼苗的胁迫主要是离子伤害,而渗透胁迫不明显;随NaCl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同时植株中Na^ 含量增加,K^ 含量下降,K^ /Na^ 降低;不同品种对不同浓度NaCl的胁迫反应不同。
2002, 22(2).
摘要:以抗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变化及膜脂过氧化水平。明确了轻度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POD、CAT、APX等保护酶活性明显提高;中、重度胁迫下其活性急剧下降,但几种酶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不同。SOD对水分胁迫表现最不敏感,在中度水分胁迫下仍保持上升趋势;抗氧化剂GSH含量变化趋势与保护酶相似;而AsA含量在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持续下降;MDA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加。其中抗旱性强的鲁玉14与抗旱性弱的掖单13相比具有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较轻,除POD外,品种间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呈极显著差异,说明抗氧化能力强是抗旱性品种具有较强抗旱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 22(2).
摘要:将1mmol/L草酸(pH=6.0)加入到4种难溶性含磷化合物(FePO4、CaHPO4、AlPO4和磷矿粉)的水溶液中,其溶出磷的含量均显著提高,溶磷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首先增大,然后有所下降。水培条件下大豆利用磷矿粉中磷的能力很差,加入1mmol/L草酸(pH=6.0)能促进大豆对磷矿粉中磷的吸收利用,表明草酸可能通过螯溶磷矿粉中的磷而提高了其有效磷的含量。200μmol/L铝离子能显著抑制大豆根的生长,而60μmol/L草酸能基本解除其抑制作用。
2002, 22(2).
摘要:研究了土壤干旱条件下盆栽沙棘苗木生长、光合和水分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同样环境条件下,蒸腾速率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而降低,而蒸腾日进程差异不大,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轻、中度干旱胁迫下沙棘叶含水量、水势、渗透势、膨压下降幅度较小,光合速率、侧枝生长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能维持基本的生长量,表现出耐旱植物的生理特征;重度干旱胁迫使上述指标下降较显著,且长时间胁迫后,33.3%沙棘幼苗死亡。
2002, 22(2).
摘要: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不同耐旱性小麦品种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iPAs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随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而降低,而MDA和ABA含量升高,旗叶衰老进程加快,产量降低。旱地品种菜农8834比水浇地品种鲁麦7号上述指标随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而下降或升高的幅度小,这是旱地小麦品种莱农8834在水分亏缺条件下产量较高的内在生理基础。
2002, 22(2).
摘要:民用塑料纱网在高温和强光照射下会分解释放出有害的HCl气体,本研究以大豆为材料,在田间研究了HCl气体对大豆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同酸雨、酸雾以及SO2等伤害作用一样,HCl气体可使大豆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净光合作用(Pn)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气孔导度(Gs)和蒸腾作用(E)强度下降,导致田间大豆生长减慢,株高、生物量明显减小。
2002, 22(2).
摘要:研究选用鲁薯7号和徐薯18号为材料,对甘薯块根膨大速率变化动态及其块根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ATP含量、ATP酶活性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块根膨大速率变化动态呈一双峰曲线,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栽秧后50-70d,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栽秧后120-165d;(2)块根膨大高峰期,块根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ATP含量则较低;(3)块根中ATP酶活性和ABA含量变化动态与块根膨大速率变化动态相似。讨论了ATP酶和ABA在块根膨大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2002, 22(2).
摘要:实验结果表明,从子叶展平后到肉眼可花芽(现蕾),所测几种激素(ABA、IAA、GA3、iPA、ZR)的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花芽分化临界期表现出最显著的变化(出现高峰或出现低峰)。推测所测几种激素均与花芽分化有密切关系。其中ABA、GA3和CTK(iPA、ZR)在花芽分化临界期时,其含量变化均呈现出一个高峰;而IAA则在花芽分化临界期时出现一个低峰。经比较分析得知,随着花芽分化的进行,ABA/IAA、GA3/IAA、CTK/IAA均表现一个较明显的变化规律。即从子叶展平时起,其比值开始上升,到花芽开始分化时达到一个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并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显然,ABA/IAA、GA3/IAA、CTK/IAA在棉花的花芽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此推测,增加植物体内的ABA、GA3、CTK的含量或降低IAA的含量,都可以促进棉花的花芽分化;反之则抑制棉花的花芽分化。
2002, 22(2)-337,T001.
摘要:运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标记技术,研究比较了K型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花粉粒内壁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保持系和不育系花粉粒内壁的发生均从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后开始,发育初期2种类型的花粉粒质膜上均具有ATP酶活性反应。随着内壁的加厚,保持系花粉粒质膜上的ATP酶活性增加,当内壁加厚到一定程度时,内壁中形成膜性结构的管状通道,在管状通道中具显著的ATP酶活性反应;其成熟花粉粒萌发孔区的细胞质隆起,孔盖被推出,内壁和周围组织具极显著的ATP酶活性反应。不育系花粉粒随着内壁的加厚,质膜上的ATP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内壁比保持系的厚,没有正常的管状通道的形成和ATP酶活性反应;萌发孔区细胞质隆起不明显,孔盖内陷,内壁和周围组织没有ATP酶活性。分析认为,K型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内壁结构的这种畸形变化及ATP酶活性反应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花粉粒败育的重要因素。
2002, 22(2).
摘要: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14种沙拐枣属(Calligonum L.)植物,通过对16个Sangon公司十聚体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3个引物能产生多态性带。对3个引物扩增产生的45条扩增产物,计算单匹配系数,应用UPGMA方法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14种沙拐枣属植物明显聚为4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2002, 22(2).
摘要:研究从繁殖生态学的角度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种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嵩草属寒冷中生密丛短根茎地下芽植物,在高寒生境中采用以营养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的繁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虽然小嵩草种子产量达4553.8粒/m^2,但种子萌发率较低,室内和野外萌发率分别仅有4%和1%,经氢氧化钠溶液和赤霉素溶液处理后的种子萌发率分别为1%和2%,而削去种皮后种子萌发率达52.6%,种皮坚硬是造成种子萌发率低的主要原因;进入种子库、保留至返青期且具有活性的种子仅占种子总数的24.35%,其室内萌发率仅有3%,而在野外理论实生苗仅为11.09个/m^2,与此相反小嵩草营养繁殖所形成的新个体数为6256.25个/m^2,远远多于种子萌发所形成的实生苗数。此外,小嵩草营养繁殖效力也远高于有性繁殖效力,营养繁殖效力占总繁殖效力的90.92%。
2002, 22(2).
摘要: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分别采用重要值、盖度、多度计测了9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类型,以重要值和盖度为测度指标优于多以度为指标计测群落多样性指数;②对9个指数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3个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受丰富影响最大,其次是McIntosh指数,而Simpson指数与丰富度关系较远。
2002, 22(2).
摘要:根据作者1998-2000年采自英格兰7个岩溶洞穴452份苔藓植物标本研究,英格兰岩溶洞穴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下列特征:(1)区系种类由20科41属65种(含变种亚种)组成;(2)区系地理成分含北温带分布(52.30%)、温带欧洲分布(15.38%)、欧洲-亚洲分布(1.54%)、欧洲-北美分布(12.31%)、旧世界温带分布(4.62%)、英国特有(1.54%)和世界广泛分布(12.31%)等7种成分;(3)生活型含高丛集型(9.22%)、矮丛集型(20%)、交织型(61.54%)、扇型(4.08%)和平铺型(4.08%)5种类型。14种洞穴苔藓植物参与了洞穴洞口钙华沉积,沉积形态包括钟乳石、洞壁钙华、洞底泉华和洞底滴水钙华4种类型。
2002, 22(2).
摘要:湖南省南岳种子植物属的成分主要是泛热带、北温带和东亚3种分布区类型,分别占总属数的22.6%、18.8%和14.9%,温带和热带2种性质分子比例相当,分别占47.5%和52.5%;其种的区系成分主要由华夏、东亚、中国-日本和华东-华中等4种分布式样构成,分别占总种数的24.47%、16.60%、14.17%和11.65%,若扣除分布范围较广的世界广布、旧世界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热带亚洲至热带澳洲、热带亚洲、南北温带(全温带)、北温带、东亚、中国-喜马拉雅、中国-日本和华夏等11种式样,则“华东-华中”及其邻近分布的式样共计177种,占剩余总种数(287种)的61.67%,说明南岳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华东-华中”过渡色彩。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岳植物区系与庐山的关系十分密切,南岳在区系归属归于华东植物地区比较恰当。
2002, 22(2).
摘要:研究将新疆三工河流域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划分为:漂浮型、石生固着型、附生固着型、水生根着型、中生根着型和旱生根着型等类型。其中,中生根着型种类最多,占该流域苔藓植物种数的89.81%,主要分布于森林带;其次为旱生根着型,占该流域苔藓植物种数的11.57%;漂浮型种类最少,只占该流域苔藓植物种数的1.38%,且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从分析结果还可知,新疆三工河流域苔藓植物的种类和生活型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反映出该流域独特而复杂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特点。
2002, 22(2).
摘要:平蒴藓属PlagiobryumLindb.(真藓科Bryaceae)植物在世界上共有8种(IndexMuscorum;Ochi1959,1970;Hedderson1990;Hedderson&Harold1990).中国大陆记录有3种分布(陈邦杰等1963;张满祥1978;Redfearn&Wu1986;Redfearn,Tan&He1996).其中,钝叶平蒴藓(P.giraldii(C.Muell.)Par.)特产于秦岭太白山(张满祥1978).作者基于在天山的实地考察和对标本的研究,报道了中国天山产的平蒴藓属植物共有2种即平蒴藓(P.zierii(Hedw.)Lindb.)和尖叶平蒴藓(P.demissum(Hoppe&Hornsch.)Lindb.),其中的平蒴藓为该区分布的首次记录.从种的现代地理分布和区域地理特点来看,这2种均属泛北极分布类型.依据所采的标本对它们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中国天山平蒴藓属分种检索表如下1.植物体上部银白色或白色,下部红褐色.叶覆瓦状排列,卵圆形,内凹;中肋及顶或达于叶尖稍下处终止.孢蒴长棒状,平列或略倾斜1.平蒴藓P.zierii(Hedw.)Lindb.1.植物体红褐色.叶直立,披针形至卵圆状披针形;中肋突出叶尖.孢蒴梨形,下倾2.尖叶平蒴藓P.demissum(Hope&Hornsch.)Lindb.
2002, 22(2).
摘要:从野生真菌耳状网褶菌(Paxillus pamuoides Fr.)子实体中分得4个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S,3S,4R,2′R)-2-(2′-羟基二十四碳酰氨基)十八碳-1,3,4-三醇(1)、5α,8α-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1,2]、(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3]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thyl 4-hydroxybenzoate,4)。其中化合物4作为天然产物属首次报道。化合物1-4为本科真菌中首次分得。
2002, 22(2).
摘要:对槐豆胶与黄原胶的协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槐豆胶和黄原胶有较高的协效性,其最佳配比(重量比)为2:8;当混合液浓度达到0.5%-0.6%时形成凝胶,因此槐豆胶可作为黄原胶的增稠剂和凝胶剂。
2002, 22(2).
摘要:研究了水杨酸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抑制的缓解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证明,盐胁迫条件下水杨酸能提高幼苗相对含水量,降低Na^ 、K^ 向上运输的选择性,通过促进子叶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缓解了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
2002, 22(2).
摘要:在40g/L蔗糖+50mg/L SA 100mg/L Vc的保鲜液中,加入37μS/cm的长安麦饭石(CHMS),能更好的保持月季切花较高的吸水能力,增强切花花朵膜损伤修复能力,增大花朵开放直径,增加盛开前花枝的鲜重,提高切花瓶插期的观赏品质,延长瓶插寿命。本试验也证明了水杨酸(SA)与8-羟基喹啉(8-HQ)对月季切花有相似的保鲜效果。
2002, 22(2)-415,T001.
摘要:以MS+6-BA0.2mg·L-1+GA1.0mg·L-1为增殖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不同浓度的PP333及CCC,其中10mg·L-1PP333及70mg·L-1CCC对香椿试管苗增殖生长有促进作用,尤以10mg·L-1PP333效果最好,同时可减轻玻璃化及愈伤组织发生;以1/2MS+IBA1.0mg·L-1为生根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0.1mg·L-1PP333及10mg·L-1CCC,对试管苗生根壮苗有促进作用,而10mg·L-1CCC最适宜,小苗移栽成活率高.
2002, 22(2).
摘要:探讨了不同烫漂和干制方法对苋菜和荠菜中 β-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 93℃± 2℃的偏亚硫酸氢钾烫漂 1 min,以上化学成分保存率最高。低温干燥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干制品中的 β-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叶绿素
2002, 22(2).
摘要:荧光原位杂交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外源染色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探针主要有染色体重复序列、总基因组DNA、寡单拷贝序列和染色体涂色集中等,该技术在研究植物细胞遗传学、基因扩增、基因作图及植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上已广泛应用。简要概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和绘制基因图谱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2002, 22(2).
摘要:杂草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造成农作物减产;化学除草剂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杂草还可能从近缘的转基因作物中获得某些抗性性状,转变成“超级杂草”,这些都增加了杂草管理的难度及复杂性。近年来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人们已分离出许多目的基因,如各种器官或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细胞毒素基因、可提高作物活力的优势基因及异株克生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等。运用这些基因可建立杂草综合管理的新策略:①向作物中导入“终止因子”或开花抑制因子,当作物与近缘杂草杂交后,所形成的后代变成一种“自杀杂草”而不能存活;②控制某些性状的基因对作物是有益的或中性的,而对杂草是有害的,将这些杂草的“不适应因子”基因导入作物后,作物与杂草杂交产生的后代将缺乏竞争力和适应性,同时这种“不适应因子”在杂草群体中传播又可造成整个杂草种子库的衰减;③通过遗传工程改良各种生物控制剂,如特异性侵染杂草的细菌、真菌病毒、昆虫等病原物,从而可直接将杂草杀死或降低其适应性;④将一些能增加作物活力和部分力的优势基因导入作物中,可促进作物更有效地与杂草竞争;通过遗传工程改良那些能专一性地促进作物生长的微生物也会增加作物的竞争力;⑤利用异株克生现象,开发能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物品种,并采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异株克生化合物产生的全套代谢途径或某一关键步骤导入目标作物中,可提高作物的异株克生潜能。这些新策略的实施,将运用分子标记及其辅助育种、基因图谱克隆、基因沉默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DNA操作技术。
2002, 22(2).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衰老叶片中叶绿素降解的研究情况,包括叶绿素代谢的中间产物、终产物、主要代谢途径、代谢酶及代谢途径在细胞内的定位及代谢调节方面的研究进展。
2002, 22(2).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已发表有关苔藓植物方面的论文达800余篇、专著25本。本文扼要介绍了我国苔藓植物学的研究现状和我国苔藓工作者取得的成就。苔藓化学和苔藓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我国目前相当薄弱的分支学科。
2002, 22(2):T001-T002.
摘要: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ent.]油细胞的发育过程可依据细胞壁的结构变化依次划分为3个阶段,即仅具初生纤维素壁层阶段、木栓质化壁层形成阶段和内纤维素壁层形成阶段。在发育早期,仅具初生纤维素壁层时,油细胞因其体积大,核仁显著,含极少淀粉粒和质体几乎无类囊体而与周围的组织细胞不同。对其3个发育阶段中内部结构变化分析表明,挥发油合成于细胞质和质体中。细胞质中,挥发油就以小滴形式产生,然后逐渐与油囊融合直接贮入油囊,与此同时,在各种细胞器中,质体的变化最为明显,质体中合成的锇物质,随质体解体进入细胞质中,再经转化通过杯形构造积累入油囊。油囊中积累的油经OsO4染色后呈灰色,且分为2层,外层较内层深,推测与油的2种来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