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2(6).
摘要:张文辉 ,195 5年 12月生 ,汉族 ,陕西岐山人 ,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西北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委员会委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陕西林业科技》编委。张文辉教授同时兼任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国家林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委员。张文辉教授 1982年毕业于西北林学院林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85…
2002, 22(6).
摘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研究所主要从事玉米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和利用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和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玉米雄性不育理论研究及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 ;新品种良种的繁育推广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研究所现有职工 5 0名 ,其中高级研究人员 14名 ,中级人员 19名。拥有种质资源库、挂藏室、玻璃晒房、种子实验室、海南加代实验站、育种试验地、原种基地、种子加工设备等配套设施 ,同时在陕西省内外不同生态区建立了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研究所建所以来完成各类研究课题 4…
2002, 22(6).
摘要:The Maize Institute of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orthwest Sci- 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s mainly working on maize germ plasm resources,m aize breeding,male- sterile,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and new variety extension.There are fifty staff in the institute,fourteen are professors and nineteen are re-search assistant among them.The institute possesses a lot of installation formed com-plete setwith breeding,for examples,gene bank,glass house for drying,a se…
2002, 22(6).
摘要:第 1期子午岭林区北部近 50年植被的变化发展邹厚远 ,刘国彬 ,王晗生 (1 )……………………………………鹅绒委陵菜 (Potentilla anserina)生长特征 ……………………………………………………………周华坤 ,周兴民 ,周 立 ,沈振西 ,李英年 (9)…………………………………………………………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土壤结皮中苔藓植物的研究 ……………………………………………张元明 ,曹 同 ,潘伯荣 (1 8)……………………………………………………………………………西北干旱荒漠区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党荣理 ,潘晓玲 (2 4 )…
2002, 22(6).
摘要:No.1The veget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 Ziwulin forestregion in lastfifty years ……………………ZOU Hou- yuan,LIU Guo- bin,WANG Han- sheng(1 )………………………………………………The clonal growing characteristic in the stoloniferous herb,Potentilla anserina ……………………ZHOU Hua- kun,ZHOU Xing- min,ZHOU Li,SHEN Zhen- xi,LI Ying- nian(9)…………………A study on bryophyte associated with formation of soil crust in south fringe of GurbantunggutDesert in Xinjiang ZHAN…
2002, 22(6).
摘要:以盐生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地上部分为材料,提取植物总RNA,纯化出mRNA,合成cDNA第一链,得到双链cDNA后,连接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cDNA表达文库。该文库重组子约10^6。将该文库转化农杆菌GV3101,可直接用以转化拟南芥。
2002, 22(6).
摘要:利用3个多子房小麦与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2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1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势,18个组合超双亲均值,平均均产32.71%,12个组合有超标正优势,幅度为3.41-42.84%。多子房小麦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穗粒数增多,其生产应用还应注意加强对子房小麦其它农艺性状的改良。
2002, 22(6).
摘要:中国春phlb突变体与5个多倍体Aegilops的杂种F1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并对回交一代(BC1F1)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1F1植株花粉母细胞最高染色体数56条,最低35条,一般情况下phlb基因可以增加BC1F1植株的染色体数(不是所有组合),但不能增加染色体配对水平。杂种F1回交时有效雌配子最高染色体数在含有phlb基因组合中高于不含phlb基因的组合,但最低不杂色体数目相等,且含有21条染色体雌配子最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证明,回交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杂种F1通过重建分裂(restitution division)形成的未减数雌配子。
2002, 22(6).
摘要: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了85个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构成,其结果表明:(1)目前生产中应用的优质小麦品种,大部分具有1A上的优质亚基1,1B上的14+15/17+18或1D上的5+10,个别品种还同时聚合有1A,1B,1D上的优质亚基;(2)在所分析的28个八倍体小偃麦中,多数材料含有1,2^*和5+10等优质亚基;(3)在本实验室创造的材料中,来源于中间偃麦草和普通小麦杂交的后代材料中大部分具有14+15亚基。此外,个别种质材料还含有Payne亚基命名系统中未命名的一些稀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2002, 22(6).
摘要:分别用脯氨酸,甜菜碱,蔗糖,甘露醇饲喂玉米根系,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测定外源相容性溶质对根系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溶质对水分胁迫下玉米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大小顺序为:甘露醇>蔗糖>甜菜碱>脯氨酸。饲喂植株的MDA含量明显降低,降低程度的大小顺序同SOD活性一致。胁迫过程中SOD活性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力地说明了SOD在干旱胁迫下对活性氧的清除和细胞膜结构的保护作用。细胞相容性物质可促进保护酶活性升高,提高植物的干旱适应性。
2002, 22(6).
摘要:研究了基础土壤肥力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栽培的小麦比低肥力土壤栽培的小麦,其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都显著提高,但清蛋白和球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比例为低肥力土壤高于高肥力土壤,而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为高肥力土壤高低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栽培的小麦籽粒醇溶蛋白开始形成的时间比高肥力的早,高肥力土壤栽培小麦的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的提高主要源于灌浆后期合成的快,高肥力土壤垢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和评价值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或长于低肥力的。
2002, 22(6).
摘要:用杂交春性小麦901和常规小麦品种陕229为材料,研究了杂交春性小麦901叶片衰老的进程及叶片衰老延迟的原因。研究表明,杂交春性小麦901冠层3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小麦灌浆后期均高于对照常规小麦品种陕229。保护酶SOD活性高且稳定,使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伤害减轻,膜结构能较长时间保持健康完整,维持细胞的正常供谢,叶片的功能期延长,同化能力增强。叶片向籽粒和其它器官提供充盈的同化产物,使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提高。
2002, 22(6).
摘要:研究了土壤干旱条件下,不同的施钾水平对烟草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蒸腾效率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干旱条件下适量施钾可以减少叶肉细胞光合活性的下降,消弱非气孔因素对光合的限制,增强气孔调节能力,提高蒸腾效率,并获得较高的生物量。
2002, 22(6).
摘要:通过对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研究发现,保证适宜种植密度,增加群体总粒数是陕单902高产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群全结构和干物质生产体系,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是陕单902高产的关键;协调群体库源关系,提高成粒率是陕单902高产的根本。采用合理密植(不超过60000株/hm^2),宽窄行和双株栽培,保证足量氮肥和适宜氮,磷,钾配比等主要配套技术可改善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群体库源性状,提高产量潜和。
2002, 22(6).
摘要:以向日葵和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沙培试验,设置3个氮素水平,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双子叶植物的向日葵和单子叶植物玉米耗水量,吸N量,细胞膜透性,根系活力,NR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供应不足,吸N量减小,细胞膜透性增大,根系活力增强:NR活性与植物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小,2种作物的耗水量均降低,但水分利用率提高。2种作物相比较,氮素胁迫对双子叶植物向日葵的影响大于对单子叶植物玉米的影响。
2002, 22(6).
摘要:以山桃、甘肃桃、毛桃、杏、马哈利樱桃为材料 ,分别用普洛马林、GA3 、BA为处理激素 ,研究不同浓度激素对破除核果类种子休眠的效果。结果表明 GA3 0 .5μg· g-1、普洛马林3.0μg· g-1能有效破除桃、杏种子休眠 ,幼苗生长基本良好 ,激素浓度过低 ,破除休眠效果不佳 ,浓度过高虽然能提高种子发芽率 ,但幼苗生长不良。 BA无论对破除种子休眠 ,还是幼苗生长均达不到生产要求。普洛马林 1 .0~ 5.0 μg· g-1均能有效提高层积马哈利樱桃出苗率 ,3.0μg· g-1 对破除马哈利樱桃的休眠效果最好 ;GA3 、BA对破除马哈利樱桃休眠效果不明显。
2002, 22(6).
摘要:NaCl胁迫后,枸杞叶片的Pn,gs,Tr随盐浓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0.08%-0.6%的NaCl胁迫范围内,枸杞叶片的Ci降低,Ls升高,gs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这可能由于盐刺激根系产生的某些物理或化学信号运输到地上部所致;而在盐分浓度大于0.6%的胁迫条件下,枸杞叶片的Ci则升高,Ls降低,gs下降的原因是由于Na^ ,Cl^-的大量积累对光合酶活性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从而使非气孔限制因素成为主要限制因子。
2002, 22(6).
摘要:激素的原初作用一般与细胞膜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ABA对细胞膜的透性增加,ZT对细胞膜的影响较小;二者对于膜的离子外渗的影响同透性一样,对于叶绿体膜上的Ca^ 2-ATPase,Mg^ 2-ATPase,ABA抑制其活性,ZT则促进其活性的增加。因此,二者可影响叶绿体膜内外离子的交换,改变膜内外质子的平衡,ABA降低光下叶绿体悬浮介质的pH,降低膜的电热值,ZT则增加其电势。两种激素对于膜生理变化的影响是其影响植物细胞衰老,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机制之一。
2002, 22(6).
摘要:对毛乌素沙地主要建群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 Al.Iljinski)的光合特征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牛心朴子整个生育期间光合作用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第一峰出现在上午11:00左右,第二峰出现在下午16:00左右,第一峰值明显高于第二峰值;蒸腾速率日保持恒定且维持较低的水平,但不同时期差别明显;不同叶位光合作用存在明显差别,以上部展开第3叶为最高;牛心朴子气孔对环境条件变化不敏感;叶绿素荧光猝灭日变化分析显示,牛心朴子叶绿体PSⅡ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通过PSⅡ非环式电子流的量子效率在上午10:00左右较高,中午下降,下午15:00左右又呈回升的现象。
2002, 22(6).
摘要:在低浓度亚硫酸盐作用下,小麦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随着亚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游离脯氨酸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POD活性显著升高。研究表明,高浓度的亚硫酸盐对植物生长有抑制和毒害作用。
2002, 22(6).
摘要:将培养5d的4种陆地棉栽培品种军棉1号,泗棉2号,2234及中棉12号无菌苗,取其根,下胚轴及子叶接种在含不同浓度枯萎菌毒素粗提液的培养基上,每隔3d观察统计其成活率,统计至33d。结果表明:陆地棉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与枯萎菌毒素浓度呈负相关,而不同的外植体对枯萎菌毒素浓度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
2002, 22(6)-1395,T003.
摘要:通过对野外和人工接种条件下,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共生直菌(Leptographium terebrantis)对寄主华山松木质部危害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随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寄主华山松木质部组织,真菌菌丝首先在其木质部树脂道内发育,分解木质部树脂道泌脂细胞,堵塞树脂道;通过菌丝在木质部交叉场薄壁细胞内及管胞细胞间和管胞细胞内的扩展,使寄主华山松树脂代谢,抗性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紊乱,木质部边材组织蓝变。
2002, 22(6)-1400,T004.
摘要:豌豆根瘤中有大量的脂质体,广泛分布于非侵染细胞和侵染细胞内,它既可以存在细胞质中,也可位于液泡里面。有时单个存在,有时又多个聚集在一起。非侵染细胞与侵染细胞相比,前者中的脂质体明显多于后者。这些脂质体近似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无膜,电子密度较高,内部无固定的结构,常有一些细胞器位于它的附近。讨论了脂质体的细胞发育及细胞种类的关系。
2002, 22(6).
摘要:以调查统计的方法研究了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两种生境下鹅绒委陵菜无性系的形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内的鹅绒委陵菜无性系绝大多数特征参数大于金露梅灌丛内,形态可塑性较显著,这与不同生境下的资源异质性特征密切相关。研究为生境适应假说提供又一例证。
2002, 22(6).
摘要:以分布在沙波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人工固沙植被中的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为例,研究了荒漠一年生植物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种群动态与调节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种群的续存与其种子库中种子的分批萌发对策密切相关;(2)同一个生长季内,制约小画眉草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随降水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即当环境适宜度较小时(干旱胁迫),非生物因子(降水)限制种群数量;当环境适宜度较大时,密度依赖的竞争作用调节种群大小;(3)在较长的生态时间尺度上土壤特性(结皮厚度,养分含量)也是影响小画眉草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因素;(4)小画眉草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C型,说明该种是较为典型的r-对策者。
2002, 22(6).
摘要:在白蘑,黄蘑圈上,圈内及圈外分别作测产样方,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白蘑,黄蘑圈均可极显著地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其对羊草的影响较显著,圈上羊草的生物量,株高,密度及单株重均明显高于对圈内,圈外;对黄囊苔草和其它植物的影响不明显。白蘑圈对羊草的影响较黄蘑圈小。
2002, 22(6)-1431,T007.
摘要:通过对国产胡桃科6属13种植物所做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长度,弦径,端壁斜度,穿孔板类型,管孔形状及其排列,导管密度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解剖学研究,证实了从导管分子来看黄杞属和青钱柳属是相当原始的属,而化香树属,山核桃属是最进化的属,并根据导管分子的解剖学特征探讨了胡桃科各属间的进化顺序。
2002, 22(6).
摘要:采用CTAB法提取11个芦荟材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以5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引物可以在不同模板上扩增出条带,但仅有6个引物可以同时在11个芦荟材料的DNA上扩增出条带,对11个芦荟种变种的RAPD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符合传统分类观点。对RAPD技术在芦荟属植物分类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2, 22(6)-1444,T008.
摘要:首次报道了4种国产兰属植物建兰(C.ensifolium(L.)Sw.)。墨兰(C.sinense(Jacksn ex Andr.)Willd.),珍珠矮(C.nanulum Y.S.Wu et S.C.Chen),兔耳兰(C.lancifolium Hook)的核型比较研究结果。具体如下:兔耳兰为2n=2x=38=28m 8sm 2st(2SAT),核不对称系数为61.22%,2A型;建兰的核型公式为2n=2x=40=30m 10sm(2SAT),核不对称系数为59.15%,2B型,墨兰的核型公式为2n=2x=40=28m 10sm 2st,核不对称系数为59.83%,2B型,珍珠矮为2n=2x=40=26m 10sm 4st,核不对称系数为62.24%,2B型。结合兰属植物若干稳定特化的形态学特征,讨论了兰属植物的核型进化。
2002, 22(6).
摘要:经野外调查,采集标本与鉴定分析,汉中地区汉水流域共有水生维管植物69种,包括蕨类植物3种,种子植物66种,分别隶属于32科48属。其中挺水植物41种,浮水及浮叶植物11种,沉水植物17种。66种种子植物分别隶属于46属,有7种地理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分布类型成分居多,共21属,占本地区水生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5.7%;热带分布类型成分13属,占28.3%,温带分布类型12属,占26.0%。调查分析发现8种6该区域的新分布种,即:竹叶眼子菜,南方眼子菜,小茨藻,大茨藻,水毛花,穗花狐尾藻,有梗石龙尾的狸藻;新记录属4个,即:茨藻属,狐尾藻属,石龙尾属和狸藻属;新记录科2个,即;茨藻科和小二仙草科。
2002, 22(6).
摘要:利用水蒸汽蒸馏方法研究了生长于中国西北部不同采收时期百里香花,叶,茎和全草芳香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期对花和叶芳香油含量却很大,而对茎中芳香油含量的影响较小,最佳采收时期在盛花期,此时不仅芳香油含量高,而且油中百里香酚和香酚的含量也高。气-质色谱图上出现了53中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1中,占总成分的94.419%,芳香油中以百里香酚,香芹酚,对聚伞花素和松油烯为主,它们的含量在整个生长时期从43.953%,增加47.810%。
2002, 22(6).
摘要:从祁州漏芦中分离得到4个已知植物蜕皮甾酮,1个地榆皂甙I以及1个新植物蜕皮甾酮。经光谱分析(IR,MS,^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BC), 推定这个新天然产物为2β,3β,11α,14α,20β,23-hexahydroxy-5-cholest-7-e-6-one. 命名为异漏芦酮。
2002, 22(6).
摘要:选择不同的脱色方法分别对处理方式不同的花椒种子籽油进行脱色实验,结果表明,化学脱色法对不同处理的花椒种籽油都有脱色能力。但由于未从根本上除去油中的色素和其它使油色加深的物质反而增大了油的粘度,碱为地的脱色效果明显较化学脱色法,处理后的油色可以满足食品及工业用油对色度的要求;脱蜡碱炼后进行吸附剂脱色的实验表明,如处置不当油的色度不会下降反而可能升高,蛋白质类发生降解形成了油溶性的红褐色物质,是导致花椒种籽油色泽加深的主要原因。
2002, 22(6).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对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2002, 22(6).
摘要:研究了早籼稻品种培矮64S种子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再生的条件。调节培养基中的2,4-D,KT及NAA等激素浓度,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可达到48.5%,愈伤组织学再生频率接近60%。结果表明,合适的激素浓度可显著提高籼稻组织培养的效率。
2002, 22(6).
摘要:以抗虫欧美黑杨的叶,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繁技术研究。最佳接种时间为8月份,新芽生长迅速。基本培养基为MS,较适初培养基为MS+6-BA0.5mg/L(以下单位同)+NAA0.01mg/,附加30g/L,蔗糖,7g/L琼脂。愈伤组织诱导并同时分化出新芽培养基为MS+6-BA1.5 NAA0.3,附加40g/L蔗糖,6g/L琼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 6-BA1.0 NAA0.1 GA2.0,附加30g/L蔗糖,5g/L琼脂。生根培养基为MS+IBA2.0。
2002, 22(6).
摘要:对珍稀濒危植物蒙古扁桃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实验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上蒙古扁桃幼苗茎尖,茎切段和叶片等外植体均可以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形成再生植株。器官的脱分化与再分化决定于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及其浓度。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0.8mg/L NAA0.1mg/L,芽分化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6-BA0.8mg/L,诱导生根的最适培养基是MS+IBA0.5mg/L。
2002, 22(6).
摘要:香芸火绒草(Leontopodium haplophylloides)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采其当年生茎,叶,花不同部位。分别经水蒸气蒸馏法蒸馏提取,得黄棕色芳香油,其得率为0.1%,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试分析。鉴定出愈创醇,甲酸香草酯,苯二酸双酯,十六烷酸,芳樟醇,香叶醛,姜黄烯等化合物。对香芸火绒草浸膏香气作了香型评定,其为清灵花香。
2002, 22(6).
摘要:研究获得了梨品种八月红和水晶的叶柄再生不定芽,不定芽由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诱导叶柄再生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NN69+IBA0.5mg/L(八月红)或IAA0.5mg/L(水晶)+TDZ1.0mg/L+蔗糖30g/L+琼脂6.0g.。AgNO3浓度在0.1-1.5mg/L范围对八月红梨叶柄再生有促进作用,培养基中附加AgNO30.5mg/L八月红梨叶柄再生效率最高。
2002, 22(6).
摘要:通过对不同缺铁黄化程度的酥梨叶片进行解剖结构分析和矫治缺铁后叶片解剖结构的恢复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缺铁黄化使叶片厚度,叶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比值均明显下降;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变短甚至断裂成块状,叶绿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并出现解体细胞;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界限模糊,海绵组织细胞排列变密;维管束的导管口径变小,维管束鞘和韧皮部的细胞番红染色加重。进行缺铁黄化矫治后,叶片结构恢复正常。这些结构的变化,可作为梨树缺铁诊断和矫治的指标。
2002, 22(6).
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克隆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对分离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一系列策略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技术的异同,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作了评述。
2002, 22(6).
摘要:伤害对于植物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刺激。目前,对伤害刺激产生的防御反应及其机理都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简述了目前已确定的参与伤害反应的信号分子:寡糖素,系统素,脱落酸,茉莉酸,乙烯和电信号等,并初步探讨了伤害信号分子的信号转导途径。
2002, 22(6).
摘要:介绍了非充分灌溉的概念及内涵,主要阐述了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体内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反应,经非充分灌溉及轻度干旱处理,作物气孔阻力增加,蒸腾失水减少,作物水分散失对气孔开度的依赖性大于光合对其的依赖性。可通过气孔调节作物光合与水分的关系,最终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有限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同化物向籽粒调运,利用^14CO2标记研究表明,生长后期水分亏缺下,小麦体内存在对花前营养器官“临时库”同化物的再动员和对产量的补偿机制;适度水分亏缺促进了小麦等作物初生根的生长发育,增加深层土壤中的根系与根系活性,防止后期根系早衰。总之,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能够在营养生长,物质运输和产量形成等方面产生有效的补偿机制,可作为非充分灌溉的重要理论基础。
2002, 22(6).
摘要:种子脱水耐性是种子发育过程中获得的综合特性,是判断种子贮藏持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当种子获得脱水耐性时,生理,形态和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糖,蛋白质,脂类和抗氧化系统等保护性物质的合成,各种保护性物质不是单独作用的,而是协同调节种子的脱水耐性。不同的植物种子,其脱水耐性不同,并且随着种子的发育而变化。关于种子脱水耐性的获得,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数量性状,另一种认为是突变性状。种子库收集种子保存时,适时采集和适度脱水才能有效地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
2002, 22(6).
摘要: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是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是基因定位与克隆乃至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近十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构建高饱和的植物遗传连锁图谱和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综述了我国在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研究方面的进展及发展动态,列举了我国利用DNA分子标记构建的34张植物遗传连锁图谱实例,且讨论了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2002, 22(6).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在小麦,大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重要农作物的抗旱节水相关基因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基因克隆及转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
2002, 22(6).
摘要:针对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植被,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及不同的演替阶段的土壤特性进行了综述,包括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水热条件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众多的研究表明,土壤水分与营养供应是影响植被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植被的根系分布和细根周转能够影响土壤有机质和理化性质,植被的演替过程改变着土壤的特性,土壤特性的改变驱动着植被演替。
2002, 22(6):T001-T002.
摘要:蒽醌类物质是芦荟属(Aloe)植物叶内贮存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主要是芦荟素,高那特芦荟素,芦荟苦素和芦荟宁等。根据蒽醌类物质的理化性质,用2%-5%NaOH和5%Pb(CH3COO)2溶液对材料进行处理,再辅以荧光和超薄切片观察等多种方法,对芦荟叶内的4种主要蒽醌类物质进行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蒽醌类物质在芦荟叶内的贮藏是多位点的。芦荟素和高那特芦荟素主要位于韧皮部的大型薄壁组织细胞之中;而芦荟苦素和芦荟宁主要位于维管束鞘细胞以及贮水组织与同化薄壁组织之间的1圈薄壁组织细胞之中,贮水组织细胞中不贮存蒽醌类物质。
2002, 22(6):T005-T006.
摘要:利用电镜技术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可育株和不育株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和药壁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导致了其不育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有:(1)绒毡层细胞表现为延迟解体,乌氏体不能与小孢子细胞壁的形成,特别是纯合不育株绒毡层细胞存在乌氏体的异位分布;(2)药隔维管束异常,导致营养物质运输缺乏,薄壁细胞液泡化,排列紊乱,杂合不育株薄壁细胞互相融合,出现核转移的独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