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7(2).
摘要:《西北植物学报》论文写作要求1.题目与标题:论文题目务求简明、确切、新颖,与文章内容一致,不用副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且中、英文题目表述要一致.题目请勿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中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2,2.1,2.1.1……,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控制在200~300字),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中、英文摘要下…
2007, 27(2).
摘要:根据辽宁碱蓬(Suaeda liaotungensis)甜菜碱合成关键酶BADH和CMO序列设计引物,克隆盐地碱蓬的甜菜碱合成酶基因SsBADH和SsCMO,试验发现,SsCMO和辽宁碱蓬CMO(SlCMO)基因核苷酸序列相同;Ss-BADH和辽宁碱蓬BADH(SlBADH)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以载体pBlu-script KS( )为基础,分别依次将口蹄疫病毒FMDV的2A序列(60个核苷酸)、SsCMO基因、SsBADH基因连接入多克隆位点,构建载体pBKSC2AB,然后从pBKSC2AB上切下SsCMO-2A-SsBADH融合基因,组装在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S1300的Super promoter下,从而构建成由2A连接甜菜碱合成2个关键酶基因在同一个阅读框(ORF)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将融合基因转导烟草中,转基因烟草比对照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
2007, 27(2).
摘要:以草莓栽培品种哈尼"为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拟南芥冷诱导转录激活因子CBF1(C-re-peat binding factor)导入草莓中.转化植株经25 mg/L Km筛选后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鉴定,结果显示CBF1基因整合进草莓基因组中.采用电解质渗漏法和生长恢复法对转基因株系进行抗寒生理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的电导率普遍低于对照;将转基因株系和对照于-2-0℃放置7 d,在转基因株系83中有65%的植株出现了萎蔫,而对照植株有91%出现了萎蔫,经22-25℃下进行恢复生长,转基因株系83有74%完全恢复,而对照株系只有18%恢复.结果表明CBF1基因导入草莓中可以提高草莓对低温胁迫的抵抗力.
2007, 27(2).
摘要:以拟南芥野生型(C24)和T-DNA插入诱发的突变体(155系)为材料,通过表型分析、组织切片、GUS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定位等研究方法对155系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分析,结果发现:(1)T-DNA插入诱发的155系突变体植株矮化,叶片等器官体积减小,营养生长阶段延长,发育较C24缓慢;(2)同一时期155系的茎顶端分生组织面积较C24减小,顶端平坦,细胞层数减少,两侧叶原基基部之间的距离缩短,呈现出发育迟缓、从茎顶端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转变延迟等特征;(3)GUS基因特异性地在155系茎顶端分生组织和维管组织中表达.结果表明,T-DNA诱捕基因可能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发挥作用,由于T-DNA的插入使该基因的功能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155系中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模式,产生了155系的一系列表型改变.
2007, 27(2).
摘要:以陆地棉标准系TM-1未经诱导的下胚轴、下胚轴经诱导40 d的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cDNA-AFLP差异显示技术对陆地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cDNA差异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经反转录获得3个不同时期的cDNA,利用180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在总共显示的约3 000条谱带中,其中38条为胚性愈伤组织中所特有的差异谱带.对这些差异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其中12个差异片段同已知陆地棉、雷蒙德氏棉和亚洲棉不同发育时期器官的EST序列高度同源,其相似性达到90%以上.结果说明,棉属在形态建成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其特定器官的相关基因已经表达.
2007, 27(2).
摘要:以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var.kinokuni(Tanaka)H.H.Hu]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已报道的柑橘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4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4条长度为470、761、294和991 bp的片段.将这些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拼接成1条2 326 bp的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含6个内含子,7个外显子.内含子两侧有典型的GT-AG保守序列.该序列中预测的编码序列与温州蜜柑、拟南芥等植物的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序列保守性达80%以上,表明该序列确实为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该基因编码了1个含311个氨基酸的蛋白.将该序列递交到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为AM408552.
2007, 27(2).
摘要:利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48份甜瓜(Cucumis meloL.)材料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了10对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42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2条,多态率为40.66%.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成了两大类群,即厚皮甜瓜类群和薄皮甜瓜类群,并进一步将厚皮甜瓜类群分成了4个亚类,与甜瓜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2007, 27(2).
摘要:采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对菊属8个种植物的27份材料(不同地理居群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7份材料共获得12个同工酶位点,以及13种POD条带和15种EST条带;(2)27份材料用UPGMA聚类为两组,第Ⅰ组为野生菊、药用菊,第Ⅱ组为观赏菊,前者品种较为原始,后者品种较为进化;(3)野菊12个不同居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166 7-0.750 0,其中南京野菊遗传变异最大,河南野菊最小;(4)菊属8个种的遗传一致度为0.461 6-0.860 5,平均遗传距离为0.451 7,其中栽培菊与野菊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一致度为0.860 5),野菊可能是栽培菊的一个主要起源种.
2007, 27(2).
摘要:以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L.)Hill.)无菌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条件下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结果表明,黄花补血草无菌苗叶片、叶柄和幼根均可作为离体培养的外植体,但叶片和叶柄的诱导率明显高于幼根.将外植体接种于分别添加0.5 mg/L NAA或1.0 mg/L 2,4-D或0.3-0.5 mg/L 6-BA 0.5-2.0 mg/L NAA的MS培养基上,经过14-28 d培养后,可脱分化产生乳白色、红色或浅绿色颗粒状或致密愈伤组织,频率达到70%以上.在MS 0.3 mg/L 6-BA 1.0 mg/L NAA培养基上,红色和绿色颗粒状愈伤组织经过1-2次继代后,均可分化产生不定芽,进而形成丛生芽,分化率达到100%.将高约3 cm的丛生芽切下,接种于分别添加0.5 mg/L IAA或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上可产生不定根,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
2007, 27(2).
摘要:以番茄品种改良美国908和合作90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杨酸(SA)和乙酰水杨酸(ASA)喷雾处理6-7叶期幼苗后,叶片内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120 h内的变化.结果显示:SA和ASA对2个番茄品种的适宜诱导浓度分别为1 mmol/L和1.39 mmol/L;SA和ASA对PPO活性的诱导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对POD活性的诱导效果SA极显著强于ASA;合作906的PPO活性增幅显著大于改良美国908,而POD活性增幅却显著小于改良美国908,且合作906对诱导处理反应更敏感.研究表明,SA和ASA能显著提高番茄幼苗叶片的PPO、POD活性,而酶活性变化在品种和诱导剂间有显著差异.
2007, 27(2).
摘要:以津春3号黄瓜为试材,对其喷施0.05、0.1和0.5 mmol/L的水杨酸(SA)溶液,并进行了昼(40±1)℃/夜(30±1)℃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黄瓜幼苗四叶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o、NPQ等显著升高,Fv/Fm、Fv′/Fm′等明显降低,嫁接苗的变化趋势弱于自根苗;不同浓度的SA溶液可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且以0.1 mmol/L的SA处理效果最优.
2007, 27(2).
摘要:以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为一氧化氮(NO)的供体,向银杏悬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SNP,研究外源NO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状况、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SNP有利于银杏悬浮细胞生长,而高浓度SNP可以促进黄酮类物质的合成.银杏悬浮细胞在添加0.5和10 mmol/L SNP的培养基中培养16 d时,细胞干重分别为对照组的134%和73%;在添加10 mmol/L SNP的培养基中培养20 d时,细胞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为对照组的136%.同时,10 mmol/L SNP促进银杏悬浮细胞PAL和CAT活性显著升高.NO专一性淬灭剂c-PITO(carboxyl phenyltetramethylimidazoleoxide)抑制SNP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CAT活性、PAL活性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促进作用,说明SNP是通过其分解产物NO影响细胞生长和黄酮类物质的合成.根据这些结果推测,NO可能通过触发银杏悬浮细胞的防卫反应,激活了细胞中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2007, 27(2).
摘要:利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在干旱和复水条件下,于拔节期对不同倍性小麦叶片的光合参数以及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与干旱处理相比,拔节期恢复供水可使受旱小麦叶片的光合参数增大,叶水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细胞膜透性以及质膜过氧化程度都有所降低,其中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增加超过对照,叶水势和细胞膜透性的降低也超过对照,产生了生理补偿效应;(2)旱后复水条件下,叶水势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Pn显著提高且高于正常对照水平,其中野生一粒和小偃6号,在干旱条件下,SOD酶活性高,具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复水后,MDA的积累减少,膜透性迅速恢复,抗氧化系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了光合机制,表现出较强的光合优势.
2007, 27(2).
摘要:利用种子萌发及石蜡切片等方法对新疆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在盐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盐胁迫对小拟南芥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当去除盐分后,部分种子能够重新萌发.(2)盐分影响幼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低盐(50 mmol/L)时,幼苗基生叶较大且数量增加;叶中栅栏组织细胞大,排列舒展;根中导管数量明显增多,植株生长健壮而旺盛;而较高盐(150 mmol/L)时,叶片变小增厚,色深绿,底部叶变黄白色,叶中栅栏组织细胞窄小,排列紧密;根中导管数急剧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盐胁迫对成株期植株的高度、花序轴长、角果数等性状都有显著影响,但在NaCl浓度达500 mmol/L时,植株仍然存活且有一定的结实率,显示此时的耐盐性比萌发期和幼苗期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小拟南芥从幼苗至成株期耐盐性逐渐增强,该特征与其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适应相关.
2007, 27(2).
摘要:对UV-B胁迫条件下烟草叶片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UV-B辐照后,烟草叶片内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3种色素比对照分别上升了21%、10%、27%;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上升,同工酶图谱分析证实,有一种新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利用重组噬夏孢欧文氏菌(Erwinia uredovora)GGPP合成酶免疫家兔,制备了兔抗GGPP合成酶的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显示,UV-B辐照可使烟草叶片GGPP合成酶(GGPS)的表达量显著提高.
2007, 27(2).
摘要:采用5种不同的水分处理,于室内生长箱内盆栽条件下对引种禾草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乡土禾草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栽培禾草谷子(Setaria italica)等苗期根冠生长和水分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充分供水下3种禾草的苗期生物量和蒸腾效率均显著高于其它4种水分处理,而高水与低水处理下各自的根冠比无显著差异;(2)各水分处理下谷子苗期总生物量、蒸腾效率和耗水量均显著大于白羊草和柳枝稷;(3)在5种水分处理下,苗期根冠比谷子均最小,柳枝稷最大;(4)低降复水后,3种禾草生物量和蒸腾效率较低水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7%-98.7%和28.2%-118.2%,显示出补偿效应,以白羊草增幅最大.结果表明,白羊草、谷子和柳枝稷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的苗期生物量、根冠分配比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反映了野生种、栽培种和引进种禾草苗期对半干旱环境条件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异同.
2007, 27(2).
摘要:对麦秸翻压还田后隔茬冬小麦根系活力、旗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光合速率等衰老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小麦秸秆还田后可显著促进各时期根系的生长并显著提高小麦根系活力,且根系在30cm处土壤中的分布增加;(2)冬小麦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以处理Ⅲ(6 000 kg/hm2)的降解速度(18%)最慢,旗叶光合速率在灌浆期和蜡熟期以处理Ⅲ为最高,旗叶丙二醛含量以处理Ⅲ最低,比对照(Ⅰ)低6.78 mmol·g-1FW,丙二醛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秸秆还田对接茬玉米的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可显著延缓隔茬冬小麦的衰老并显著提高产量,在黄土高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以6 000 kg/hm2的小麦秸秆量还田较适宜.
2007, 27(2).
摘要:以小麦品种烟农23号"和花生品种花育22号"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花生产量形成期套种和清种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及SOD、POD、CAT活性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麦套和清种花生单株根瘤重量和固氮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结荚末期和结荚中期;前者固N能力明显高于后者.(2)花生根系中SOD、POD、CAT活性基本上均是先增后降趋势,但麦套花生后期下降速率明显缓于清种花生;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变化规律性明显不及根系,后期麦套花生SOD、CAT活性高于清种花生,POD则相反.(3)麦套花生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较高,而清种花生后期下降较快;麦套花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高峰约出现在结荚中期,清种花生整个结荚期呈下降态势,两者进入饱果期后均趋于稳定.可见麦套花生生育后期根系衰老速率明显迟于清种花生.
2007, 27(2).
摘要:用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对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胡杨的茎流和相关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区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茎流日变化表现多峰值,且夜晚仍保持一定流速;主枝与侧枝茎流日变化趋势相似,主枝流速高于侧枝;侧枝对环境变化响应更加灵敏,波动强烈,主枝相对侧枝,茎流变化响应迟钝且有明显滞后效应;茎流变化受太阳辐射、风速和大气温度影响明显,而其它环境因子如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等影响则不大,气温与叶温表现出极佳相关性,气温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同时,日变化中,不同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不尽相同.
2007, 27(2).
摘要:选择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带强烈侵蚀中心的神木六道沟流域,通过分层挖掘法调查了6种典型人工植物细根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树、草种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即浅层土壤中细根分布较多,深层土壤少;(2)细根密度(Fine root density,FRD)垂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0-2 m土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总FRD为1.195 m2·m-2,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为0.927 m2·m-2,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为0.941 m2·m-2,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1.248 m2·m-2,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0.446 m2·m-2,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0.631 m2·m-2;(3)细根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
2007, 27(2).
摘要:采用等位酶标记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垂穗披碱草的9个种群进行遗传变异和系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间遗传距离范围在0.010 6-0.377 8,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环境关系密切.采用聚类分析和二维、三维Mantel检验,对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 Griseb.)不同种群间遗传距离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纬度、经度和海拔)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拔和地理位置(纬度和经度)均明显影响垂穗披碱草种群遗传差异.种群间遗传距离和海拔(R=0.476 8)、地理位置(R=0.447 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种群间遗传距离随着海拔、地理位置差距的增大而增加,但海拔是影响其遗传结构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经纬度.
2007, 27(2).
摘要:利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辽东栎种内竞争强度与种间竞争强度的总和大致相等,其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均随对象木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关系服从幂函数规律,竞争主要发生在胸径小于15 cm的幼树阶段.(2)各组成树种对辽东栎影响程度(竞争指数)的大小顺序为: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杜梨(Pyrus betulaefolia)>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茶条槭(Acer ginnala)>陕西鹅耳枥(Carpinus shensiensis)>葛萝槭(A.grosseri).(3)油松是该地区的次优势种,对辽东栎有较大的竞争压力,在群落发展中可能会形成以油松占优势的混交林.(4)辽东栎胸径小于15 cm时,种内种间竞争是导致大量个体死亡的主要原因;胸径超过15 cm时,人为砍伐可能是个体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认为马栏林区混交林油松的密度不宜过大,尤其是在与未成熟辽东栎种群混交时密度应合理,应对该林区的混交林进行人工抚育,及时择伐密度过大的油松,而在辽东栎胸径达到15 cm之前择伐长势较差的植株,以促使森林群落尽快趋于稳定.
2007, 27(2).
摘要:通过样地调查,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处于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4种生境条件下,经过30年发育的小叶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动态和土壤水分养分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小叶杨人工林总体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趋势,且林内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2)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小叶杨人工林年龄结构分析表明,尽管阴坡小叶杨长势相对较好,但更新幼苗数量相当有限,很难实现种群的自我更新,不适合作为人工林培育;(3)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因坡向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尽管阴坡和半阴坡的水分、养分条件相对较好,但也出现了枯梢、病虫害等衰老特征,因此阴坡、半阴坡的生境对小叶杨来说也不合适.未来应该对现有林地在保护的前提下,间伐衰老个体,补植和引入乡土物种,进行天然化培育.
2007, 27(2).
摘要: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情况,并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其优先保护顺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种,其中Ⅰ级7种,Ⅱ级21种,分别占湖北省分布的60.9%、87.5%和55.30%;(2)采用优先保护评价体系对2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进行排序,其结果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结果有所不同,属一级保护的有银杏和伯乐树2种,占总数的7.14%;属二级保护的有桢楠、连香树、光叶珙桐、红豆杉、珙桐、黄杉、花榈木、篦子三尖杉、毛红椿、巴山榧树、水青树、红豆树、闽楠、南方红豆杉、莼菜、红椿和川黄檗17种,占总数的60.71%;属三级保护的有喜树、香果树、鹅掌楸、榉树、厚朴和凹叶厚朴6种,占总数的21.43%;属四级保护的有金荞麦、樟树和野大豆3种,占总数的10.71%;(3)该评价体系对28种植物的评价与分级结果更真实地反映了它们在该区域受威胁状态和优先保护顺序,对该区野生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07, 27(2).
摘要:丽水市大山峰位于浙南山区,是浙江省木本植物区系最丰富地区之一,共有木本植物84科237属543种,而且古老孑遗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较多,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温带过渡性;木本植物区系中,中国特有种占绝对优势,共有338种,占总种数的62.2%,是构成大山峰森林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的主要成分.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比较发现,大山峰木本植物区系与浙江白云山关系最密切.
2007, 27(2).
摘要:从秀雅杜鹃全草的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出20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CD)和化学方法对其中17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2S-4′,5,7-三羟基黄烷酮(1)、(2R,3R)-( )花旗松素(2)、扁蓄苷(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金丝桃苷(5)、槲皮素(6)、16,17-二羟基,11β-贝壳杉烷-19酸(7)、异莨菪亭(8)、喇叭茶醇(9)、豆甾-4-烯-6β-醇-3-酮(10)、β-香树脂醇(11)、α-香树脂醇(12)、28-羟基-β-香树脂醇(13)、山楂醇(14)、齐墩果酸(15)、β-谷甾醇(16)、β-胡萝卜苷(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1、7、8、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2007, 27(2).
摘要:选用春、秋两季的午子绿茶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富集其芳香物质,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112种化合物,其中春茶102个组分、秋茶96个组分.不同生产季节绿茶中香气物质构成种类基本相同,其含量分布存在差异.苯乙醇、苯甲醇、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壬醛、咖啡因、香叶醇、β-芳樟醇、1,2,4a,5,8,8a-六氢-4,7-二甲基-1-异丙基萘等化合物作为午子绿茶中主要的香气物质,对于构成其特征风味具有重要作用.
2007, 27(2).
摘要: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的花、茎、叶、果实和根中分离出9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68株,细菌16株,放线菌8株;对峙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22株内生菌分别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22株内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H-32的发酵液稀释10倍和内生真菌H-18、Y-12、G-4、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0.5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均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具75%以上的抑制效果;活体组织法测定结果,H-32的发酵液和H-18、J-1、Y-17、G-6的菌丝丙酮提取物在2.0 mg·mL^-1(菌丝干重)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综合分析认为,H-32、H-18和G-6等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7, 27(2).
摘要:多糖是黄精主要活性成分类型之一.通过对陕南汉中黄精实验基地多年生黄精不同龄节干物质重量、折干率、溶出物量及糖含量等进行测定分析,研究黄精不同龄节干物质累积和多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龄节水溶出物量比相应的醇溶出物量高得多,各龄节多糖含量比相应的醇溶性糖含量高得多.随着生长时间延长,单节干物质重量、水溶出物量、多糖含量等在2-4年龄节间变化最大,生长年限再延长,单节各指标下降明显.1-3年龄节品质稳定,黄精干物质累积总量逐年增多,因此确定当地黄精的最佳采收时间为种后3年.这些结果为当地黄精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 27(2).
摘要:以防风体细胞胚的发生体系为材料,通过半薄切片技术研究了培养物中淀粉体的组织化学定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培养阶段的多糖含量.结果发现在胚性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淀粉体;含4%蔗糖的培养基中的胚性愈伤组织阶段多糖含量最高.研究表明糖类物质的活跃代谢为胚性细胞的分化和发育直接提供了物质和能源;大量淀粉体的存在可作为胚性细胞分化的标记.
2007, 27(2).
摘要:在霜霉病盛发期,对8804、梅尔诺、品丽珠3个葡萄品种(系)叶片中的PPO和POD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8804的PPO和POD活性较大,并保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活性值,而梅尔诺、品丽珠叶片中PPO和POD活性较小;8804的PPO酶活性变化范围高于其它2个品种,但POD酶活性变化范围却低于后者.葡萄叶片中PPO和POD活性与葡萄霜霉病抗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不同抗感品种间PPO和POD酶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8804较梅尔诺、品丽珠对霜霉病具有较强的抗性.
2007, 27(2).
摘要:采用集球囊霉(Glomus fasciculatum Gerd.& Trappe emend.Walker & Koske)、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 Trappe)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于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幼苗,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连翘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随着菌根侵染率的提高,连翘幼苗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增加,SOD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降低,苗木枯死率下降.菌根真菌通过促进苗木快速累积游离脯氨酸,提高SOD酶活性,减缓干旱对细胞膜的破坏,延缓了植物受伤害的速度,提高连翘幼苗的抗旱性;在不同接种处理间,混合接种效果最好,其次为缩球囊霉单独接种.
2007, 27(2).
摘要:花粉(管)构造及花粉管生长特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和新材料不断发展,新荧光标记技术的运用,植物花粉管生长特性的研究取得巨大进步.本文介绍了花粉管生长特性等研究中用到的主要荧光标记物质,包括:苯胺蓝、Flou-3、罗丹明鬼笔环肽、TUNEL标记以及荧光蛋白等的理化性质、作用原理,并对应用荧光标记探索植物花粉管构造及生长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07, 27(2).
摘要:本文阐述了盐胁迫对丛枝菌根真菌(AMF)生理生态学效应的影响以及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并从营养吸收、渗透调节、抗氧化物酶、激素及基因表达等几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AMF提高植物耐盐性生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2007, 27(2).
摘要:低温诱导蛋白是植物在温度逆境条件下诱导产生的一系列蛋白,以抗冻蛋白、脱水蛋白、热激蛋白和热稳定蛋白较多,而且低温诱导蛋白质一旦在体内形成,植物体就会尽快地适应外界环境,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本文对几种主要的低温诱导蛋白——抗冻蛋白、脱水蛋白、热激蛋白和热稳定蛋白的特性及其与植物耐寒性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植物耐寒的分子机制以及提高植物耐寒力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