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补白

      2007, 27(6).

      摘要 (1145)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研究

      2007, 27(6).

      摘要 (1648)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利用A-PAGE和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A-PAGE分析表明,亲本西农Fp-1和西农Mp-1有4条醇溶蛋白差异带,并在‘西杂一号’中表现出3对互补条带.从128个具有多态性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个扩增带稳定、清晰且为双亲互补型的特征引物.并将这两种方法对‘西杂一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结果与田间鉴定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杂种小麦杂交种及其亲本种子纯度的鉴定.

    • e time and the demand of city

      2007, 27(6).

      摘要 (1081)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施硫对‘豫麦50’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819)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较高供氮水平下(施纯氮330 kg/hm2)施用低量(S 20 kg/hm2)、中量(S 60 kg/hm2)和高量(S 100 kg/hm2)硫肥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施硫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拟合的Logistic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3 2,并达到极显著水平;灌浆持续期(T)、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V1),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期(T2、T3)、灌浆期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m1、m2、m3)和理论最大千粒重(K)均随施硫量增加而提高,并以中硫处理的各项灌浆参数表现较优;中硫处理的千粒重(46.47 g)和籽粒产量(7 416.0 kg/hm2)显著高于低硫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不施硫)和高硫处理.表明在当前较高施氮水平下,每公顷施纯硫60 kg可有效改善小麦灌浆特性,显著提高籽粒产量.

    • >研究报告
    • 烟草4CL蛋白免疫荧光定位研究

      2007, 27(6).

      摘要 (1794)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是维管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应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毛白杨可溶性4CL1融合蛋白,以Ni2 -Agrose亲和柱层析纯化得到的SDS-PAGE电泳纯的毛白杨4CL1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毛白杨4CL1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明兔抗毛白杨4CL1多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免疫荧光定位发现普通烟草4CL1蛋白特异性地在木质部表达.为进一步应用木质部特异表达启动子定向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 基于专化的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开发鉴定簇毛麦染色质的PCR分子标记

      2007, 27(6).

      摘要 (1752)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克隆簇毛麦的专化序列,开发基于其序列的可用于鉴定簇毛麦染色质的PCR分子标记.用根据抗病基因保守域设计的XLS和A3简并引物进行PCR,检测到1条簇毛麦的特异PCR产物,酶切分析与测序结果表明:这条特异带由4类不同的片段组成,且都与反转录转座子具有同源性.以其中1个片段pHv29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只有含有簇毛麦染色质的材料产生强的杂交信号,表明pHv29是一个对簇毛麦专化的反转录转座子序列.根据pHv29序列重新设计1对特异引物pHv29-F和pHv29-R,用一系列含有簇毛麦染色质的易位系或添加系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表明pHv29433可以作为鉴定簇毛麦的染色质的分子标记.

    • 小麦苗期冷驯化相关cDNA的克隆

      2007, 27(6).

      摘要 (1763)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春小麦幼苗为材料,利用改进的mRNA差异显示方法和银染技术,对不同低温驯化诱导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分离,共得到cDNA差异片段60条.经Reverse Northern验证,检出阳性表达片段8条,克隆并测序,分别命名为TIGW1~TIGW8.其中,TIGW2和TIGW3可能与抗冻蛋白积累、低温诱导蛋白的生成或低温信号的感受与传递有关;TIGW1、TIGW6、TIGW8中具有ACGT应答元件,TIGW3含有CAACA应答元件,说明可能获得了冷诱导基因的启动子序列.

    • 拟南芥CIPK1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

      2007, 27(6).

      摘要 (1853)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采用RT-PCR分析、基因克隆、转化等方法对CIPK1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CIPK1(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基因在拟南芥茎和花中表达量最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ABA能迅速诱导CIPK1基因的表达,GA则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但2,4-D和6-BA对该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通过对CIPK1基因转基因突变体进行ABA处理,发现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CIPK1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该基因参与ABA和GA信号传导,尤其在ABA促进种子休眠的信号传导途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离体筛选抗枯萎病辣椒新种质

      2007, 27(6).

      摘要 (1765)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自交系子叶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辣椒枯萎菌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抗枯萎病辣椒新种质.结果表明,枯萎菌粗毒素对辣椒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生长及不定芽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粗毒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在枯萎菌粗毒素质量浓度为0.60 g·L-1条件下,筛选、鉴定并获得了抗枯萎病辣椒体细胞变异无性系,且成功再生抗性植株.从而证明,离体筛选抗枯萎病辣椒新种质的方法是可行的.

    • 内蒙古小花棘豆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2007, 27(6).

      摘要 (1892)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6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小花棘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4个引物共扩增出327个位点,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97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287;种内总基因多样性为0.1976,种群内基因多样性为0.1653,83.6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16.3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633,基因流为2.5613,6个种群间有一定遗传分化,但遗传漂变不会引起遗传分化.UPGMA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种群优先聚集.

    • 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研究

      2007, 27(6).

      摘要 (1551)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利用A-PAGE和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A-PAGE分析表明,亲本西农Fp-1和西农Mp-1有4条醇溶蛋白差异带,并在‘西杂一号'中表现出3对互补条带.从128个具有多态性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个扩增带稳定、清晰且为双亲互补型的特征引物.并将这两种方法对‘西杂一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结果与田间鉴定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杂种小麦杂交种及其亲本种子纯度的鉴定.

    • 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研究

      2007, 27(6).

      摘要 (1964)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地黄属6个物种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茎的高度、幼叶形态、花萼和花冠形态及颜色、种子千粒重和大小、外种皮网壁厚度、外种皮内侧网纹直径等均是该属内分类的可靠依据.高地黄与裂叶地黄在外部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各个方面均极为近似,地黄与茄叶地黄间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茄叶地黄、高地黄、湖北地黄、天目地黄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n=28、14、14、14,确认地黄和茄叶地黄为属内四倍体物种,其余种均为二倍体.ITS测序分析显示,地黄属为单系起源,天目地黄与湖北地黄、高地黄与裂叶地黄、地黄与茄叶地黄构成属内3个分支,与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认为,天目地黄与湖北地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高地黄和裂叶地黄应为同一物种;地黄与茄叶地黄是属内进化水平最高的类群.

    • 近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取样策略研究

      2007, 27(6).

      摘要 (1779)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取样策略的问题目前大多停留于对单一物种的种质资源研究.然而,对野生近缘植物取样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准确快捷地阐明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而且对于了解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制定野外考察、材料收集取样及保护策略均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巴山松及其近缘种为例,利用cpSSR(叶绿体微卫星)和AFLP2种分子标记对其取样策略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居群取样个体数和基因位点数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基因(引物)和系统树构建方法对亲缘关系确定的影响.研究表明:(1)居群取样个体数和基因位点数差异对遗传多样性影响并不显著,但当居群取样个体数为30个左右,单引物基因位点数为60个以上,总位点数为480个以上时,所得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较为准确可靠.(2)较多数目的基因(引物)对于得到较为准确可靠的亲缘关系分析是十分必要的.(3)系统树构建方法对近缘种亲缘关系的确定有一定的影响.

    • 新疆2种盐生补血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2007, 27(6).

      摘要 (1772)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对生长在新疆盐渍环境中的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Willd.) Kuntze]和耳叶补血草[Limoniumotolepis(Schrenk) Kuntze]的营养器官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2种补血草属典型泌盐植物,茎和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多细胞组成的盐腺;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其外切向壁增厚,表皮外还被有厚的角质层;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气孔与表皮细胞平齐,为不等型气孔;其中大叶补血草为异面叶,而耳叶补血草为等面叶.2种补血草茎中都散生有多轮维管束;大叶补血草根中还有大量通气组织等.研究结果表明,2种补血草的解剖结构表现出与其生境相适应的特征.

    • 北柴胡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2007, 27(6).

      摘要 (1819)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石蜡切片法对北柴胡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北柴胡的胚珠为倒生型,单珠被,薄珠心.孢原细胞不经分裂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线性,多数情况下合点端的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少数情况下亚合点端的大孢子也可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蓼型胚囊;八核胚囊时期,珠心基部和两侧的一些珠心细胞保持自己的细胞质和形状,留存较久,成为珠心座细胞,珠被内表皮细胞发育为珠被绒毡层;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基本型,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型四分体.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

    • 荫生鼠尾草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2007, 27(6).

      摘要 (1765)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采自陕西省太白山的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植物荫生鼠尾草(Salvia umbratica Hance)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并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 NMR、13C NMR、DEPT)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14个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1)、α-香树脂醇(2)、2α,3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3-氧-乌苏-12-烯-28-酸(4)、2α,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5)、3β,19-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6)、齐墩果酸(7)、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8)、3β-羟基-11α-甲氧基-齐墩果-12-烯(9)、3β-羟基-11α-甲氧基-乌苏-12-烯(10)、3β,11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11)、3β,11α-二羟基-乌苏-12-烯(12)、乌苏酸(13)、3β-羟基齐墩果-10,12-二烯(14).实验结果表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该植物中的主要成分.

    • 菊苣提取物和菊粉降脂活性研究

      2007, 27(6).

      摘要 (1689)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00日龄商品代尼克T粉壳蛋鸡为试验动物,研究了菊苣提取物和菊粉对血清脂质、蛋黄总脂和胆固醇的影响.结果显示,0.1%菊苣提取物组、2.0%菊苣提取物组和0.1%菊粉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0.1%菊苣提取物组TC降低36.47%,TG降低40.71%,LDL-C降低36.09%,0.1%菊粉组LDL-C降低16.23%,差异极显著(P<0.01);2.0%菊苣提取物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对照组高23.19%,差异极显著(P<0.01);2.0%菊苣提取物组蛋黄总脂和蛋黄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表明菊苣提取物和菊粉均具有降血脂活性,但菊苣提取物比菊粉活性更强;菊苣提取物还具有降低蛋黄总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 黄精中阿维菌素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

      2007, 27(6).

      摘要 (1768)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中草药黄精中阿维菌素残留量.以丙酮为提取溶剂,经酸性氧化铝柱层析净化,用紫外检测器(UVD)在245 nm处进行检测,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积比为85∶15),流速为1 mL/min.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质量浓度为0.01~20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添加回收率为87.74%~103.47%,变异系数为1.73%~4.43%,检出限为0.01 mg/kg.符合阿维菌素残留的检测要求.

    • >补白
    • 《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审稿专家名单

      2007, 27(6).

      摘要 (1127)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梨黑星菌粗毒素对抗病和感病梨离体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938)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抗病性梨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梨黑星菌粗毒素对梨离体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以及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毒素接种后抗病和感病品种叶片的POD和PAL活性、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其间会有1个或2个峰值出现,且抗病品种叶片的POD和PAL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而细胞内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比率低于感病品种;同时,毒素使梨离体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且感病品种的下降幅度大于抗病品种.总之,梨离体叶片POD和PAL的活性变化与梨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变化与梨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抗病品种离体叶片对毒素的毒害有更强的抵抗力.

    • 桃果实采后微粒体膜Ca2+-ATPase活性与膜脂过氧化

      2007, 27(6).

      摘要 (1605)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常温(25℃)和低温(4℃)贮藏的迎庆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对其果实硬度、呼吸强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微粒体膜Ca^2+-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自由基变化和膜的伤害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桃果实衰老,常温贮藏的果实硬度迅速下降、微粒体膜上的Ca^2+-ATPase活性、SOD活性和O2-产生速率均呈跃变式变化,先升高后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逐渐增加;与常温相比,低温可以抑制果实硬度的下降、呼吸速率、Ca^2+-ATPase和SOD活性的下降及推迟峰值的出现,同时降低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以上结果表明,桃果实衰老与细胞质内Ca^2+稳态的破坏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加强有密切关系.

    • 遮荫对半夏叶片光合色素与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885)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半夏进行不同程度遮荫处理,研究了其生长过程中叶组织的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b值、保护酶体系(SOD、POD、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半夏在生长过程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绿素a/b值较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生长发育中早期较低而后期较高;SOD、POD、CAT活性呈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MDA含量持续升高;遮荫处理的SOD、POD活性和MDA含量均低于全光照处理,CAT活性则表现为先高于后低于全光照处理.适度的遮荫可以提高半夏叶绿素的含量,降低膜系统受到的伤害,改善半夏的倒苗状况,为半夏叶片的生长提供较好的环境.

    • NaCl胁迫对茄子嫁接苗生长和离子分布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878)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引进日本的设施栽培专用耐盐茄子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通过营养液栽培对80 mmol·L-1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的生长和离子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NaCl胁迫下嫁接苗茎伸长受抑制程度显著低于自根苗,嫁接苗根部生长旺盛;(2)嫁接苗根部贮存一定量的Na 、Cl-,地上部除叶柄外各部位Na 、Cl-含量均显著低于自根苗;(3)NaCl胁迫后嫁接苗在幼叶和根部保持较高K /Na 和Ca2 /Na 值;(4)嫁接苗根部选择吸收SK,Na、SCa,Na值和幼叶选择运输SK,Na、SCa,Na值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因此,嫁接茄子因根部Na 、Cl-的贮存,减轻了地上部的盐离子毒害,而且K 和Ca2 在幼叶和根部的特异积累使其K /Na 值和Ca2 /Na 值提高,从而增强了耐盐性.

    •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可溶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828)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了叶面喷施亚精胺(Spd)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可使盐胁迫黄瓜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根长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提高,部分可溶性蛋白的表达量减弱;而对正常生长条件下黄瓜幼苗各生长指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根系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Spd处理时间的延续,盐胁迫幼苗至少有7种分子量分别约为67、61.5、50、47、43、29和16 kD的可溶性蛋白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尤其使61.5、47和43 kD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弱,50 kD蛋白甚至消失,这4种蛋白可能与外源Spd缓解黄瓜幼苗盐胁迫伤害效应关系密切.

    • Cd2+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831)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小麦品种郑州902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Cd2 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及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Cd2 胁迫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根和芽的呼吸速率及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Cd2 胁迫对小麦幼苗根中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同工酶表达的影响较小,都呈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效应,且Cd2 处理诱导了根中新的MDH、IDH同工酶带的表达;而不同浓度Cd2 对小麦幼苗芽中COD、MDH、IDH同工酶的表达影响较小.(3)随Cd2 胁迫浓度的增加,芽长、根长、芽干重、根干重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且对根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芽.研究表明,Cd2 胁迫可以改变小麦幼苗根和芽中SDH、COD、MDHI、DH等呼吸作用关键酶的活性或同工酶表达,从而影响其呼吸作用,最终抑制了幼苗的生长.

    • >补白
    • 《西北植物学报》参考文献著录体例

      2007, 27(6).

      摘要 (1015)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镉与锌复合污染对栝楼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913)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镉(Cd)、锌(Zn)复合污染对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d、Zn浓度的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及紫外吸收物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再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升—降—升趋势;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呈S"型及倒N"型曲线变化.与对照相比,在不同浓度复合污染条件下,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紫外吸收物含量及SOD活性均有所下降,POD活性和MDA含量上升.研究表明,栝楼幼苗对Cd、Zn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力,但高浓度Cd、Zn对幼苗正常生长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

    • 不同生育期咸水灌溉对甜瓜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718)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砂培法在甜瓜不同生育时期用不同浓度咸水灌溉条件下,研究甜瓜叶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甜瓜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随咸水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处理时期越早其含量越低;叶片细胞膜伤害率(MIP)在持续处理中随浓度增加而上升,而在其它处理中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各处理的CAT活性均高于对照,随咸水浓度的增加,CAT活性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SOD和POD活性基本上都是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发现,甜瓜在不同生育期所适宜灌溉咸水的最大浓度不同,其中伸蔓期约为7 g/L,开花坐果期和果实发育期约为5 g/L;不同保护酶的活性在咸水灌溉条件下变化规律不一致,不能有效反映甜瓜对咸水灌溉的适应程度.

    • 香紫苏开花期蒸腾和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2007, 27(6).

      摘要 (1625)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开花期香紫苏功能叶片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以及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花期的香紫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总体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花期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差别,初花期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盛花期和终花期;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香紫苏蒸腾作用的最主要因素,而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变化则对香紫苏的净光合速率影响最大.

    •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光合特性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924)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年生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苗木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夏蜡梅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显著低于对照,但在重度胁迫下显著高于对照;水分利用效率在胁迫下提高,且以中度胁迫为最大.温度升高使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蒸腾速率升高,加重了干旱对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对照及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但重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转变为峰值很小的单峰型;各处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并以午间最高.表明夏蜡梅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重度胁迫对其造成严重影响.

    • >补白
    • 《西北植物学报》论文写作要求

      2007, 27(6).

      摘要 (1093)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青藏高原东部高山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2007, 27(6).

      摘要 (1997)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生长在青藏高原东部隶属于23科、49属的71种高山植物(包括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氮含量以及碳/氮比率进行了分析,并以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碳/氮比率来分别指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多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显著高于一生年植物,而碳/氮比率显著低于一年生植物(P<0.01),氮含量两者无显著性差异.(2)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均与碳/氮比率呈显著负相关(-0.643**和-0.707),而与氮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研究证实,在自然条件下多年生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比一年生植物更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却更低;高山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权衡",即植物不能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代价是降低氮素利用效率,青藏高原不同植物即使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适应对策.

    • >补白
    • 《西北植物学报》投稿须知

      2007, 27(6).

      摘要 (1021)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围栏禁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804)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围封26 a(E26)7、a(E7)2、a(E2)和未围封(G)样地的植物多样性、群落高度、盖度、地上与地下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围栏禁牧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26a样地具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围封相对于放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和保护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围封7 a样地的多样性指数与未围封样地(G)以及围封2 a样地(E2)无显著差异,说明放牧导致了该区植物多样性的降低,但围封并未显示出使其恢复的趋势;从自由放牧样地到围封样地,退化指示植物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以及一年生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等的比重和出现频率呈减少的趋势;围封2 a样地的地上现存量显著低于围封7 a样地,而围封26 a样地相对于围封7 a样地又表现出显著减小的结果.说明围封在一定时期内可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但围封时间过长将不利于其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 土壤铅和锌对植物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分布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627)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秦岭凤县铅锌污染区4种植物根际共鉴定出球囊霉属(Glomus)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ungi,AMF)12种,其中缩球囊霉(G.constrictum)是该区域的优势种;缩球囊霉、副冠球囊霉(G.coronatum)、苏格兰球囊霉(G.caledonium)和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对铅锌污染具有较强的耐性,而地球囊霉(G.geospo-rum)、台湾球囊霉(G.formosanum)、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和两型球囊霉(G.dimorphicum)对铅锌污染的耐性较弱.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b、Zn、速效P浓度和pH较低时,对AMF丰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Pb、Zn、速效P浓度和pH较高时,对AMF丰度为抑制作用,AMF丰度与高浓度Pb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高浓度速效P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Pb是影响秦岭重金属污染区AMF丰度的主要因素,其直接和间接作用都较大,而pH、速效P和Zn主要通过Pb的间接作用来影响AMF丰度.

    • 苏州园林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特点

      2007, 27(6).

      摘要 (2120) HTML (0)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苏州11个主要园林中的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报道了苔藓植物23科42属90种,从种类组成、生境特点、区系成分和园林问种类差异等方面分析了苔藓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相比上海、无锡市,苏州园林内苔藓植物石生、树生种类所占比例较高,假山和盆景中种类是其特色。种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该地区苔藓植物以东亚成分为主,北温带成分也占较大比例,具有典型的东亚特色。基于苔藓多样性的聚类分析可将园林分成5组。与园林面积、布局和生境特点等因素有关。建议加强对园林内苔藓植物的研究,并推广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 《植物基因工程》简介

      2007, 27(6).

      摘要 (865)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中国被子植物28个名称的后选模式指定

      2007, 27(6).

      摘要 (1611)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查阅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的模式标本,发现中国被子植物中有28个植物名称的模式均多于1份标本,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规则8.1、9.9、9.10和37.2,以及辅则9A.2和9A.3的精神,对这些名称做出后选模式指定。

    • >研究简报
    • 天然茄子皮红色素分离纯化的动态吸附参数研究

      2007, 27(6).

      摘要 (1537)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对5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筛选,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了大孔树脂吸附茄子皮红色素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HPD-100树脂对茄子皮红色素的吸附和解吸性能较好;最佳吸附条件为A2B2C2,即料液浓度(以吸光度计)为0.435 Abs,上柱速率为3.0 BV/h,pH值为2.53.

    • 翼蓼和中华抱茎蓼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2007, 27(6).

      摘要 (2167)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翼蓼和中华抱茎蓼中提取其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翼蓼中总共鉴定出31种成分,中华抱茎蓼中鉴定出21种成分,分别占到挥发油总含量的84.0%和93.8%,翼蓼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表蓝桉醇(15.9%)、甲苯(8.6%)、反式橙花叔醇(6.9%);中华抱茎蓼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9.9%)、2,4-戊二酮(17.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7%)、3-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10.7%).

    • 施硫对''''豫麦50''''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07, 27(6).

      摘要 (1575)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较高供氮水平下(施纯氮330kg/hm^2)施用低量(S20kg/hm^2)、中量(S60kg/hm^2)和高量(S100kg/hm^2)硫肥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施硫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拟合的Logistic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32,并达到极显著水平;灌浆持续期(T)、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V1),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期(T2、T3)、灌浆期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m1、m2、m3)和理论最大千粒重(K)均随施硫量增加而提高,并以中硫处理的各项灌浆参数表现较优;中硫处理的千粒重(46.47g)和籽粒产量(7416.0kg/hm^2)显著高于低硫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不施硫)和高硫处理。表明在当前较高施氮水平下,每公顷施纯硫60kg可有效改善小麦灌浆特性,显著提高籽粒产量。

    • 《西北植物学报》2004~2006年载文来源基本信息分析

      2007, 27(6).

      摘要 (1585)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西北植物学报》2004~2006年载文来源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西北植物学报》自2004年以来,投稿量逐年增加,稿源的地区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所载论文第一作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5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0.8%,40岁以下作者占76.4%,刊发论文的作者合作率达97%,论文项目的机构协作率达57%,基金论文达91%,学报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0.863.说明《西北植物学报》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载文的作者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研究底蕴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论文能及时而真实地反映我国植物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和研究水平,载文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 >补白
    • 封面植物简介——四合木

      2007, 27(6).

      摘要 (1566)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Maxim.)又称四翅、油柴,隶属于蒺藜科四合木属,仅1种。为落叶小灌木,多分枝。偶数羽状复叶,老枝叶近簇生,当年枝叶对生;小叶2,倒披针形,近无柄,长5~7mm,宽2~3mm,先端锐尖,两面密被伏生叉状毛。花单生于叶腋;萼片4,卵形;花瓣4,白色或淡黄色;雄蕊8,2轮,外轮较短,花丝近基部有白色膜质附属物,具花盘;子房上位,4裂,被毛。蒴果4瓣裂,果瓣长卵形或新月形,两侧扁,花柱宿存。种子距圆状卵形,表面被小疣状突起,无胚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 >研究综述与论坛
    • 植物microRNA及其抗胁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07, 27(6).

      摘要 (1678)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中广泛存在的microRNA是一类长度约20~24 nt的非编码RNA,它作为负调控因子,通过降解目的基因或抑制目的基因的翻译作用,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植物microRNA参与生长发育等功能的调控,并在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调控植物体内磷、硫的代谢平衡及应对氧化胁迫等生理过程.本文对植物microRNA的特点、形成、作用机制、功能及研究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

    • 欢迎订阅·欢迎赐稿西北植物学报(月刊)

      2007, 27(6):F0003-F0003.

      摘要 (1168)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