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2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兜兰DEFICIENS(DEF)-和GLOBOSA(GLO)-like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2, 32(2):215-224.

      摘要 (2610) HTML (0) PDF 3.80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同色兜兰’品种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DEFICIENS(DEF)-GLOBOSA(GLO)-like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PcDEF和PcGLO,并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PCR研究了PcDEF和PcGLO在花芽发育过程和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cDEF和PcGLO的全长cDNA分别为1 039 bp和934 bp,分别编码224和210个氨基酸;蛋白比对表明,PcDEF和PcGLO蛋白都具有典型MADS-box蛋白的MADS和K结构域;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PcDEF和PcGLO与已登录的其它兰科植物的DEF/AP3和GLO/PI蛋白的相似性分别在75%~96%和87%~9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cDEF和PcGLO分别属于B类MADS-box蛋白家族的AP3和PI亚家族。表达分析显示,PcDEF和PcGLO在花芽发育中均有表达,PcDEF在成熟花、唇瓣和花瓣中的表达量高,在蕊柱、萼片、苞叶和根中次之,在花茎和叶中较低,在子房中几乎不表达;PcGLO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丰度的表达。

    • 梭梭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克隆及分析

      2012, 32(2):225-230.

      摘要 (1995) HTML (0) PDF 2.76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RACE方法从超旱生、耐盐植物梭梭中扩增出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其核苷酸序列长1 683 bp,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全长为560个氨基酸残基。含有多个物种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高度保守序列氨氯砒嗪脒的结合位点(LFFIYLIPPI)。序列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该cDNA片段与同科植物NHX基因的一致性为70%~80%,但与不同科植物的一致性较低,仅为60%,表明该基因在进化上存在多样性,但它们都具有氨氯砒嗪脒结合位点,对Na+具有高度专一性,对植物的耐盐性起着重要作用。

    • 非组培转化法获得转基因植株及其Basta耐受性研究

      2012, 32(2):231-240.

      摘要 (2155) HTML (0) PDF 2.46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玉米‘昌7-2’、大豆‘晋遗19’和高粱‘晋粱5号’的种子为受体,质粒pCAMBAR.CHI.11为供体,采用非组培转化法导入bar基因。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证明,‘昌7-2’、‘晋遗19’和‘晋粱5号’的划胚种子都获得了转化植株,转化率均在5%以上,未划胚种子的转化率为0。共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200 μmol/L的乙酰丁香酮(AS)能使玉米种子转化率比对照提高8倍,赋予300 W强度的超声波处理,转化率可再提高60%。划胚处理对种子的出苗率影响较大,为17%左右。划胚种子于实验室条件下的Basta耐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对Basta的耐受性存在差异,玉米、大豆和高粱转bar基因植株的Basta耐受临界值分别为0.15%、0.1%和0.05%,Basta处理后的幼苗成活率在各作物间差异不大。田间喷雾Basta溶液结果证明,按Basta耐受性大小排列顺序为高粱<大豆<玉米,但按对Basta敏感性的排序为大豆<高粱<玉米。不同生育期喷雾除草剂的实验结果(T2)证明,在生育期后期作物植株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比前期有所降低,生长前期喷雾后玉米、大豆和高粱的苗存活率分别为57%、49%和52%,生长后期喷雾后苗存活率分别为77%、70%和73%,但各个群体的PCR扩增阳性结果率均在80%以上,证明存活率差异是由植株对除草剂耐受性和敏感性的差异引起的。多代转基因植株的检测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可稳定遗传。

    • 番茄叶片胞壁转化酶cDNA克隆及反义沉默表达分析

      2012, 32(2):241-245.

      摘要 (2934) HTML (0) PDF 845.40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考GenBank登录的植物胞壁转化酶基因序列,设计1对PCR引物,以番茄(‘中蔬四号’)叶片总RNA的反转录产物为模板,扩增出长为416 bp的cDNA片段,Blast结果表明,其为番茄胞壁转化酶基因LIN6片段;将其反向插入双元载体pBinAR的CaMV 35S启动子和OCS终止子间,构建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nAR-aLIN6。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番茄MicroTom,PCR和Southern斑点杂交检测表明,共获得5株转基因番茄;生化检测表明,5个转化植株叶片胞壁转化酶活性分别比未转化植株下降67.9%、13.4%、73.5%、85.6%和58.0%。

    • 辣椒果实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2012, 32(2):246-251.

      摘要 (2194) HTML (0) PDF 1.16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一年生辣椒材料C.annuum B9431(P1)和灌木辣椒材料C.frutescens H108(P2)为亲本,构建4世代群体(P1 、P2、F1、F2),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辣椒6个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辣椒果实性状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6个果实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果肉厚度5个性状均符合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果柄长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5,即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果柄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64%、37.67%、82.46%、94.82%、83.33%和40.0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0%、54.56%、10.53%、0.27%、12.96%和37.78%。

    • 白菜叶裂数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2012, 32(2):252-256.

      摘要 (2126) HTML (0) PDF 651.90 K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叶片全缘的大白菜自交系(P1)和叶缘深裂的欧洲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白菜叶裂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白菜的叶裂数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的控制,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1.154 7,显性效应为-1.516 8;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154 8,显性效应为1.034 9;多基因加性效应为0.591 9,显性效应为1.145 2,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B1、B2和F2世代叶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8.48%、90.40%、93.0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14%、0、0。B1、B2、F2世代叶裂数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小。在白菜叶裂数性状的改良中应以主基因为主,并适于早代选择。

    • 地黄叶和茎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2012, 32(2):257-262.

      摘要 (2327) HTML (0) PDF 3.65 M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地黄叶和茎的显微结构以及梓醇、多糖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以明确梓醇和多糖在地黄叶和茎中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地黄叶的上、下表皮均分布有腺毛和非腺毛,腺毛都属于头状腺毛,包括长柄和短柄的头状腺毛,两类腺毛的分泌物化学成分主要是黄酮和多糖;叶的上、下表皮上都分布有无规则型气孔,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比上表皮的大,但气孔指数相差不大;栅栏组织由2~3层薄壁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薄壁细胞形状无规则,细胞间隙大。(2)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海绵组织中黄斑样的薄壁细胞是梓醇和多糖的贮存场所,这类薄壁细胞在叶片边缘的齿末端处最为集中,茎的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薄壁细胞也都是梓醇和多糖的贮存场所。

    • 峨眉凤丫蕨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研究

      2012, 32(2):263-269.

      摘要 (2111) HTML (0) PDF 7.05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显微观察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峨眉凤丫蕨的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探讨其卵发生细胞学机制及蕨类植物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峨眉凤丫蕨孢子接种7~9 d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为心形原叶体,成熟原叶体雌雄同株,在原叶体基部产生精子器,在原叶体生长点下方产生颈卵器。(2)卵发生研究表明,峨眉凤丫蕨颈卵器产生于生长点下方的表面细胞,该细胞经2次分裂形成3层细胞,中间者为初生细胞,它经2次不等分裂产生卵细胞、腹沟细胞和颈沟细胞;新产生的卵与腹沟细胞间连接紧密,有发达的胞间连丝,随着发育,卵细胞与腹沟细胞之间产生分离腔,而腹沟细胞与卵细胞始终通过孔区相连;发育中期,卵核形成大量核外突;发育后期,在卵细胞外侧形成卵膜,孔区演变为受精孔,核外突数量减少。

    • 百合‘Siberia’בManissa’种间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2, 32(2):270-275.

      摘要 (2126) HTML (0) PDF 1.56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东方百合杂种系(Oriental hybrids group)品种‘Siberia’为母本,OT杂种系(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Oriental and Longiflorum/OT group)品种‘Manissa’为父本杂交获得种间杂交F1代,对亲本及F1代株系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母本东方百合‘Siberia’为二倍体即24条染色体,而父本‘Manissa’是高度杂合后代,为三倍体即36条染色体。杂交F1代的8个株系中有6个株系为二倍体即24条染色体,有2个株系为非整倍体,染色体条数分别为25和26条。母本‘Siberia’的核型为4m(1SAT)+10st(1SAT)+10t,父本‘Manissa’的核型为3m+18st(1SAT)+15t(1SAT),均属3B型。杂种F1代核型出现了多种类型,其中株系a、b、h为3B型,株系c、d、e、f为3A型,株系g为4B型。与亲本染色体形态相比,F1代株系出现了随体及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较多等染色体形态结构特征,而亲本没有这些特征。从染色体的形态、随体来看,子代为真杂种,在遗传上均偏向于母本。

    • 金丝桃属9种植物种子形态及其系统学讨论

      2012, 32(2):276-280.

      摘要 (2415) HTML (0) PDF 1.89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金丝桃属5组9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宏观及微观形态学研究,以探讨岐山金丝桃的系统位置。结果显示,种子形态特征在本实验观察的5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其中金丝桃组种子外形较为细长,种皮纹饰为狭长而规则的矩形网纹;黄海棠组种子稍粗,种皮纹饰为长宽近等的多边形(稀矩形)网纹;元宝草组的元宝草、贯叶连翘组的贯叶连翘以及挺茎遍地金组的云南小连翘种子均较小,元宝草种皮纹饰为负网纹,贯叶连翘种皮纹饰为相邻网纹间有间隙的近圆形网纹,云南小连翘种皮纹饰为复网纹。研究显示,岐山金丝桃的种子形态与黄海棠组最为接近,支持岐山金丝桃归于黄海棠组。

    • 茄子花粉形态特征及分类研究

      2012, 32(2):281-287.

      摘要 (1905) HTML (0) PDF 2.60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环境扫描电镜对28份茄子栽培种及近缘种花粉形态、外壁纹饰等作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花粉均为长球形,具3萌发沟,以等间距环状分布,沟延伸到两极;花粉外壁纹饰均为颗粒状。不同材料花粉粒在大小、外壁纹饰特征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花粉粒大小可以作为推断茄子栽培种内不同果形品种演化的依据。对一些典型的花粉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茄子分为栽培种和近缘种两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 水分胁迫诱导玉米叶片质外体产生H2O2机理

      2012, 32(2):288-296.

      摘要 (2265) HTML (0) PDF 3.32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酶活性分析对水分胁迫诱导玉米叶片质外体产生H2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能够诱导玉米叶片内源ABA的积累,ABA参与了水分胁迫诱导的玉米叶片H2O2的产生,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质外体多胺氧化酶(PAO)是水分胁迫诱导玉米细胞在质外体产生H2O2的来源,其中质膜NADPH氧化酶是主要来源;内源ABA的积累参与了水分胁迫激活的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POD和质外体PAO活性的提高。研究认为,水分胁迫诱导玉米细胞在质外体产生H2O2可能是由于水分胁迫下内源ABA的积累通过激活质膜NADPH氧化酶、细胞壁POD以及质外体PAO的活性而实现的。

    • NaCl胁迫对菜用大豆种子膨大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012, 32(2):297-305.

      摘要 (2270) HTML (0) PDF 2.00 M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蛭石栽培试验,在100 mmol·L-1 NaCl胁迫下,对耐盐性不同的两个菜用大豆品种种子膨大、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耐盐品种‘绿领特早’种子干质量及大小的增加在NaCl胁迫15 d时未受显著影响,而盐敏感品种‘理想高产95-1’种子的膨大受到了显著抑制。(2)NaCl胁迫导致菜用大豆种子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的过量积累,但‘绿领特早’ 种子的相对积累量均低于‘理想高产95-1’。(3)与‘理想高产95-1’相比,‘绿领特早’在NaCl胁迫期间维持了相对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较高的抗坏血酸(As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胁迫中期维持了相对较高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胁迫后期维持了相对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胁迫前中期维持了相对较高的谷胱甘肽(GSH)含量。研究发现,‘绿领特早’种子在NaCl胁迫期间能够保持较高且协调平衡的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较高的AsA-GSH循环效率,同时维持了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有效抑制了O2和H2O2的过量积累,进而有效降低了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这可能是其耐盐性较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 等渗Ca(NO3)2和NaCl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012, 32(2):306-311.

      摘要 (1874) HTML (0) PDF 1.40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耐盐性较弱的‘津春2号’ 黄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等渗Ca(NO3)2和NaCl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根系电解质渗透率、根系活力、Na+和K+含量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84 mmol·L-1 NaCl和56 mmol·L-1 Ca(NO3)2等渗胁迫下,黄瓜幼苗鲜重和干重均显著下降,且NaCl处理下降的幅度大于等渗Ca(NO3)2处理。(2)NaCl主要通过对黄瓜根系的伤害来抑制植株生长,表现为根系活力下降、根系质膜透性增大、Na+大量积累、K+含量显著下降、Na+/K+明显上升,最终导致根冠比下降;而Ca(NO3)2处理对根系质膜透性、K+含量、Na+/K+的影响均小于NaCl胁迫,且根系活力和根冠比上升,但Ca(NO3)2胁迫后叶片含水量和渗透调节能力均小于NaCl胁迫。(3)NaCl胁迫条件下,黄瓜幼苗内渗透调节物质以可溶性糖为主,而Ca(NO3)2胁迫以可溶性蛋白为主。研究表明,NaCl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大于等渗Ca(NO3)2,NaCl主要通过破坏根系质膜结构影响植株生长,而Ca(NO3)2主要通过引起地上部生理干旱来影响植株生长。

    • 高温高湿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对紫苏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2, 32(2):312-317.

      摘要 (2450) HTML (0) PDF 665.75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紫苏品系GS011种子为材料,在温度为50℃、空气相对湿度为95%、时间为12 h的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0.05、0.10、0.15、0.20和0.25 m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对紫苏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叶片氧化损伤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5 mmol·L-1 MeJA处理能显著缓解高温高湿对紫苏种子生长发育造成的胁迫伤害,使紫苏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0.84%、31.83%、8.83和1.35;同时使其叶片MDA含量最低(0.15 μmol·g-1),SOD、CAT、LOX、POD和APX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27 U·mg-1及4.7、5.7、4.9和8.9 U·g-1·min-1。研究发现,MeJA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SOD等保护酶的活性,缓解高温高湿造成的氧化损伤,有效促进高温高湿胁迫下紫苏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 热处理和壳聚糖涂膜对采后接菌哈密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012, 32(2):318-323.

      摘要 (2547) HTML (0) PDF 1.81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西州蜜25号’哈密瓜果实为试材,分别进行55℃热水浸渍3 min、2%壳聚糖涂膜及两者结合处理(55℃热水浸渍3 min+2%壳聚糖涂膜),以不进行任何预处理为对照,再对各处理的哈密瓜接种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研究接菌哈密瓜在常温贮藏过程中抗病性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3种预处理均能明显抑制哈密瓜细胞膜渗透率、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上升,显著提高贮藏后期果实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哈密瓜的抗病性,有效降低贮藏过程中接菌哈密瓜病斑直径和病斑深度、防止哈密瓜的腐烂变质,并以55℃热水浸渍3 min+2%壳聚糖涂膜结合处理的效果最佳。

    • 丁香精油对冷藏冬枣果实腐烂及诱导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012, 32(2):324-329.

      摘要 (2144) HTML (0) PDF 1.19 M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浓度丁香精油处理冬枣果实在0℃贮藏期间(60 d)及藏后25℃货架期(5 d)的果实腐烂率、诱导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索丁香精油抑制冬枣果实腐烂与抗病性诱导的关系。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处理能有效抑制冬枣贮藏期果实腐烂的发生,提高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诱导总酚含量的增加。经丁香精油处理冬枣果实在贮藏60 d后25℃货架期5 d时的腐烂指数得到明显下降,同时保持了较高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并以0.50%丁香精油处理的效果最显著,其贮藏后货架期的果实腐烂指数较对照下降了45.5%。可见,丁香精油抑制贮藏冬枣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升高密切相关,抗病性诱导是丁香精油处理抑制冬枣采后果实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

    • 诱导子对百里香再生植株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2012, 32(2):330-335.

      摘要 (2486) HTML (0) PDF 1.58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用蔗糖、NO3-/NH4+、苯丙氨酸、谷氨酸和酪氨酸诱导培养百里香组培苗30 d,以及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壳聚糖诱导培养百里香20、30和40 d组培苗植株0~120 h,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探讨诱导子对增殖百里香中PAL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碳氮源调控30 d后,百里香组培株的PAL活性以蔗糖浓度为2%、NO3-/NH4+比例为2∶1时最高;前体调控添加0.6 mmol/L苯丙氨酸、0.8 mmol/L谷氨酸和0.4 mmol/L酪氨酸处理的百里香组培苗的PAL活性最高,分别为相应对照的126.3%、150.6%和153.9%。培养20 d和30 d植株的PAL活性均以1.0 mmol/L MeJA、100 mg/L SA和200 mg/L壳聚糖诱导处理的最高,分别为相应对照的610.3%、788.1%、592.5%以及402.4%、541.2%、400.1%;而40 d植株经0.5 mmol/L MeJA、100 mg/L SA和200 mg/L壳聚糖诱导的PAL活性最高,分别为对照的390.2%、377.1%和413.4%。可见,在不同时期添加不同的诱导子对百里香再生植株中PAL活性有显著影响,且不同材料和诱导子存在各自适宜的诱导浓度和最佳诱导时间。

    • 灌溉量对苹果园内紫花苜蓿生物量与生理特征的影响

      2012, 32(2):336-341.

      摘要 (2167) HTML (0) PDF 1.39 M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苹果园内2年生紫花苜蓿为材料,设0.150、0.225(正常水平) 和0.300 m 3/m 2共3个灌溉量处理,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光合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灌溉量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灌溉量大的处理苜蓿吸收根分布有浅层化趋势。(2)不同灌溉量处理的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在低PAR时Pn迅速增加,达到一定PAR后,Pn增幅渐趋平缓;净光合速率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3)灌溉后土壤含水率和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升高,苜蓿叶片相对电导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低灌溉量可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大量积累。研究表明,适当的灌溉可以有效改善苹果园土壤水分状况,提高紫花苜蓿光合生产力。

    • 遮荫对甜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012, 32(2):342-347.

      摘要 (2662) HTML (0) PDF 1.63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适宜不同栽培条件的3个甜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遮荫对其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比叶重等叶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光照相比,遮光处理能诱使甜瓜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高,叶绿素a/b显著降低。全光照条件下,3个甜瓜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在遮荫条件下则呈单峰曲线变化,且光合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全光照下推迟;遮光条件下甜瓜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与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类似。3个品种间比叶重在全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但遮荫显著降低了壮龄叶片的比叶重,且遮荫强度越重,比叶重越小;品种‘黄河蜜3号’壮龄叶的比叶重降幅(31.83%)显著大于‘银帝’(27.22%)和‘玉金香’(26.01%)。可见,遮荫降低了甜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功能叶片的比叶重,植株通过增加自身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缓解遮荫对其的影响,品种‘银帝’表现出较强的耐弱光性。

    •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不同黍稷品种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2, 32(2):348-354.

      摘要 (2724) HTML (0) PDF 1.83 M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种抗旱性不同的黍稷品种(‘陇糜4号’和‘晋黍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后拔节期复水对其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引起2个黍稷品种根系活力明显下降,根系SOD、POD活性以及MDA、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而且重度干旱胁迫处理变化幅度显著大于中度干旱胁迫。(2)复水后,2个黍稷品种根系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中度胁迫处理较易恢复,重度胁迫下恢复能力很弱。(3)2个黍稷品种根系各项生理指标在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变化幅度不同,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陇糜4号’根系活力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抗旱性弱的‘晋黍7号’,根系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晋黍7号’,而复水后‘陇糜4号’根系的各项生理指标的恢复能力明显强于‘晋黍7号’。研究表明,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陇糜4号’均表现出较高的根系活力、保护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且MDA含量较低,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 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萌发对土壤含水量的适应性

      2012, 32(2):355-361.

      摘要 (2766) HTML (0) PDF 2.09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特有种沙芥[Pugionium cornutum (L.) Gaertn.]和濒危种斧形沙芥(Pugionium dolabratum Maxim.)的种子为研究材料,利用自然生境的沙土在室内进行种子萌发人工模拟试验,研究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沙芥和斧形沙芥果实适宜萌发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均为6%~12%,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均为6%~16%。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时,果实不能萌发;当土壤含水量低于3%时,幼苗不能出土定居;当土壤含水量为6%~12%时,最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当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8%和4%~8%时,沙芥和斧形沙芥植株根冠比最大。因此,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萌发机制对沙生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植株将更多的同化物用于根系生长,以吸收更深层次的水分,从而适应含水量低的土壤。

    • 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2, 32(2):362-369.

      摘要 (2633) HTML (0) PDF 1.53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纤维高粱和普通高粱种子为材料,将NaCl、Na2SO4和NaHCO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15种盐度和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讨两种高粱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及在盐碱胁迫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盐低碱环境促进了两种高粱种子的萌发;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高粱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而纤维高粱的累积萌发率下降幅度较普通高粱小,表明纤维高粱对盐渍环境的适应性略高于普通高粱。在高粱幼苗生长过程中,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两种高粱的幼根和幼芽长均显著下降,且与对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盐度对两种高粱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幼苗长均有极显著影响,盐度与pH相互作用对两种高粱的幼根长有极显著影响。

    •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2012, 32(2):370-376.

      摘要 (1946) HTML (0) PDF 401.54 K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9年生长季(5~9月份)对布置在1.0 hm 2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内的100个草本样方(1 m×1 m)进行物种及其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土壤因子、光照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层片与土壤因子、光照环境的相关性以及乔木层、灌木层、土壤因子、光照环境对草本层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以阐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阔叶红松林下的草本植物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其中,5月份黑水银莲花(Anemone amurensis)、延胡索(Corydalis ambigua)等早春短命植物占优势,6月份部分早春短命植物和早夏植物、晚夏植物同时出现,物种丰富度最高,7月份是夏季植物的生长旺季,物种多样性最高,8~9月份草本植物逐渐枯萎。(2)灌木层的多样性与草本层的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木层的株数密度与不同月份的草本层盖度呈正相关、与草本层多样性呈负相关,而乔木层对草本层盖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3)土壤速效钾、光照和土壤水分是关联乔木层和草本层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认为,阔叶红松林下的乔木层通过影响光照、降水及枯落物的含量而间接影响草本层的多样性格局。

    • 商洛山区人工油松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2012, 32(2):377-383.

      摘要 (2061) HTML (0) PDF 1.14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陕西省商洛山区人工油松群落分布集中的地段设置16 个样地,对其分布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了调查, 并对样地附近土壤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α多样性指数对研究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度,并分析了12个环境因子与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群落样地共记录植物48科84属95种,油松林下灌草组成丰富,分布较广的物种有木兰科、菊科、蔷薇科、百合科和莎草科,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年龄的二项式回归达显著水平(P=0.023 7)、与20~40 cm土壤速效N含量的二项式回归达极显著水平(P=0.003 3);Pielou均匀度指数与0~20 cm土壤pH值二项式回归达显著水平(P=0.014 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标准化坡向的直线回归达显著水平(P=0.049 6)、与40~60 cm土壤pH值的二项式回归达显著水平(P=0.029 0)。研究表明,该群落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年龄、土壤速效N、坡向、以及土壤pH值影响。

    • 塔里木河下游柽柳灌丛地上生物量估测

      2012, 32(2):384-390.

      摘要 (2024) HTML (0) PDF 1.14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划分的柽柳灌丛大、中、小等级,在塔里木河下游英苏至喀尔达依区段进行地表采样、称重,采用统计相关法对柽柳年龄及地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柽柳直立枝与单丛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筛选最佳模型,并对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输水后柽柳新萌直立枝地径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但输水前柽柳萌生直立枝的地径随年龄增加未呈现规律性变化。在地下水条件非一致性的干旱荒漠区,柽柳地径大小不能作为判断其年龄的依据。(2)根据柽柳标准枝和灌丛因子实测数据,用一元线性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4种函数进行柽柳直立枝生物量估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幂函数w=2.007(d2h)0.837估测模型最优,其总体估测精度达89.92%。(3)以冠幅面积单变量、冠幅周长与丛高双变量构建的柽柳单丛生物量估测模型的精度分别为78.95%和80.09%。(4)以全收获法实测数据为真值对估测模型进行精度检验,柽柳冠幅面积为自变量模型的估测精度为80.54%,柽柳冠幅周长和丛高估测模型的精度为66.85%。(5)对柽柳单株及单丛生物量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由于柽柳冠幅在高分辨遥感数据上容易获取,柽柳冠幅面积估测模型在传统生物量估测和遥感生物量估测都具有实用价值。

    • 玻璃化冷藏条件对连香树定芽细胞存活率及微结构的影响

      2012, 32(2):391-397.

      摘要 (2285) HTML (0) PDF 2.54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6种保护剂、2种玻璃化方式和2种低温处理方式对连香树定芽的冷藏条件进行筛选,用TTC还原法测定冷藏定芽的细胞存活率,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定芽细胞冷冻时的受损情况,以优选连香树定芽的冷藏技术条件。结果表明:(1)保护剂、玻璃化方式、冷藏温度均对莲香树定芽的细胞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冷藏处理的定芽组织细胞内冰晶形状、数量不同,细胞破裂数也不同。(2)连香树定芽的最佳冷藏条件为:用含甘油35.0 mL、乙烯乙二醇20.0 mL、DMSO 15.0 mL、甘氨酸1.0 mg和3%蔗糖脱氨MS液体培养基组成的100 mL保护剂于真空下浸泡30 min,再经-20℃预冻处理6 h后,于液氮中玻璃化和冷藏60 d,其定芽细胞的存活率最高,相对存活率达95%。(3)细胞微结构观察显示,在该优选条件下明显抑制了连香树定芽细胞内冰晶体的形成,消除了冰晶对细胞的涨破和刺伤,其细胞结构完整无损伤。

    • 麻栎成熟合子胚外植体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2012, 32(2):398-402.

      摘要 (1922) HTML (0) PDF 1.58 M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麻栎快速繁殖技术新途径,以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进一步培养形成幼苗。结果表明:体胚诱导以MS+1.0 mg·L-1 6-BA+1.0 mg·L-1 IBA+1.0 g·L-1谷氨酰胺+0.5 g·L-1脯氨酸为最优,培养30 d诱导率达70.0%;体胚成熟以1/2MS+2.0 mg·L-1 6-BA+0.5 mg·L-1 IBA+2.0 mg·L-1 ABA+4.0 g·L-1谷氨酰胺+2.0 g·L-1脯氨酸为佳,培养60 d,体胚完全成熟;体胚萌发最适培养基为1/2MS+0.2 mg·L-1 6-BA+10 g·L-1山梨醇,且冷处理有利于体胚的萌发,萌发率高达100%,萌发培养80 d,形成再生植株。

    • 红叶石楠离体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2, 32(2):403-408.

      摘要 (2216) HTML (0) PDF 956.74 K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红叶石楠带芽茎段及叶片为外植体,分析激素和培养条件等因子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MS+0.10 mg/L 2,4-D+0.50 mg/L NAA+0.50 mg/L 6-BA+0.50 mg/L KT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暗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光培养,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带芽茎段)和98%(叶片)。MS+0.50 mg/L IBA+2.00 mg/L 6-BA+2.00 mg/L KT为最佳分化增殖培养基,分化率91%以上,增殖倍数6.8以上,均达到最高。1/2MS+0.50 mg/L IBA+0.01 mg/L NAA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92%,生根量4.4根/株,均达到最高。

    • 葡萄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模式研究

      2012, 32(2):409-415.

      摘要 (2948) HTML (0) PDF 1.49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完整基因组序列,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葡萄全基因组序列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影响密码子使用的各种可能因素。结果显示:葡萄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到碱基差异(r=0.925)和自然选择(r=0.193)共同作用的影响,突变压力占了主导因素,自然选择的作用较小。同时基因长度和蛋白质疏水性也对密码子的偏好性有所影响。确定了葡萄的20个最优密码子。

    • 河南省鳞毛蕨科耳蕨属一新记录种——亮叶耳蕨

      2012, 32(2):416-418.

      摘要 (2335) HTML (0) PDF 875.74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河南省鳞毛蕨科耳蕨属一新记录种——亮叶耳蕨(Polystichum lanceolatum Baker)。对该种进行了特征描述,并编制了河南耳蕨属植物检索表。该种近似正宇耳蕨(P.liui Ching),但羽片上侧耳状凸起不明显,边缘有7~8个具短刺头的牙状齿,孢子囊群在主脉上侧最多3个,下侧不育或偶有1个,囊群盖圆盾形,全缘等特征而不同。凭证标本存放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HEAC)。

    •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2012, 32(2):419-424.

      摘要 (2979) HTML (0) PDF 432.04 K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是植物抵抗病毒侵染的一种自然机制。现已被开发为快速鉴定植物基因功能的一种反向遗传学新技术。与传统的植物转基因技术相比,VIGS无需构建转基因植株,而且具有操作简便、获得表型快速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与植物抗病、逆境胁迫、细胞信号转导以及生长发育等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该文就VIGS技术的作用机理、主要操作规程、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面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植物抗病虫SSH文库的EST分析

      2012, 32(2):425-430.

      摘要 (1849) HTML (0) PDF 421.37 K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抗病虫(真菌、细菌和线虫)机理研究。本文在归纳出植物抗病虫SSH文库中ESTs的总体情况之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表达频率高的抗病、防御和信号转导基因,并展望了SSH的发展前景,有利于认识植物抗病虫分子机理的普遍规律和推广应用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