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7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茶树单萜合成酶CsTPS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7, 37(8):1465-147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465

      摘要 (2513) HTML (0) PDF 5.73 M (2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铁观音’茶树品种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的1条单萜合成酶(TPS)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TPS(GenBank登录号为KY829105)。CsTPS基因全长2 077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1 752 bp,编码583个氨基酸。CsTPS基因编码蛋白含有单萜合成酶蛋白特有的2个天冬氨酸富集基序及RRx8W、RxR保守基序,N 端具有一段叶绿体转运肽。同源比对分析显示,CsTPS氨基酸序列与多种植物的单萜合成酶序列相似性较高,与黄胡萝卜α松油醇合成酶、白簕柠檬烯合成酶、蓖麻单萜合成酶相似性分别为 74%、71% 和6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TPS 属于TPSb亚家族类型。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白茶萎凋、乌龙茶做青、红茶发酵等加工过程中,CsTPS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上调,推测CsTPS基因的表达与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香气形成密切相关。

    • 参与ABA诱导的水稻OsCaMs基因鉴定及其功能分析

      2017, 37(8):1474-148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474

      摘要 (2532) HTML (0) PDF 3.30 M (2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徐稻4号’为材料,构建OsCaMs的瞬时表达载体,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TPCR方法设计OsCaMs定量引物5个,鉴定参与ABA诱导的OsCaMs基因并分析其生理功能,为进一步揭示ABA信号转导核心组分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水稻OsCaMs的5个家族基因的CDS等长,均为450 bp,ABA(100 μmol·L-1)处理能够明显诱导OsCaM11和OsCaM12的表达。(2)利用瞬时表达载体将表达荧光蛋白的OsCaM11YFP和OsCaM12YFP通过PEG方法转化到原生质体中,激光共聚焦分析显示,这2个基因均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并构建了OsCaM11和OsCaM12的干扰载体dsOsCaM11和dsOsCaM12。(3)经ABA诱导的水稻原生质体抗氧化保护酶APX和S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5%和31%;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和瞬时沉默体系分析表明,OsCaM11和OsCaM12均能够影响抗氧化保护酶APX和SOD的活性,其中原生质体中瞬时过表达这2个基因对APX和SOD活性上调达到1.15~1.45倍,瞬时干扰这2个基因对APX和SOD活性下调达到25%~30%。(4)外源H2O2(10 mmol·L-1 )预处理水稻幼苗可诱导OsCaM11和OsCaM12基因表达量上调,并且OsCaM12 能够诱导水稻原生质体中H2O2的积累。(5)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发现,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OsCaM11和OsCaM12可分别诱导OsrbohBOsrbohE的表达;而且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OsrbohBOsrbohE可分别诱导OsCaM11和OsCaM12的表达,表明OsCaMsOsrbohs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研究表明,OsCaM11和OsCaM12为水稻参与ABA信号转导中具有调控抗氧化保护作用的同源基因;OsCaM11和OsCaM12不仅受ABA诱导,也受H2O2诱导,而且ABA 是通过H2O2进行调控。

    • 小立碗藓PpAGO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7, 37(8):1486-149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486

      摘要 (2309) HTML (0) PDF 3.99 M (1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小立碗藓AGO7蛋白编码基因PpAGO7,对PpAGO7基因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PpAGO7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为揭示小立碗藓中PpAGO7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pAGO7基因的全长cNDA 为3 58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3 363 bp,编码1 120个氨基酸,分子量123.38 kD,等电点9.26,含有AGO蛋白典型的PAZ和PIWI结构域;PpAGO7基因在小立碗藓整个生活周期都有表达,且在茎叶体生长时期表达水平较高,但在原丝体时期表达水平较低。研究结果推测PpAGO7基因可能在茎叶体拟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作用。

    • 木奈WRKY同源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2017, 37(8):1493-149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493

      摘要 (2172) HTML (0) PDF 3.16 M (1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木奈(Prunus salicina Lindli.var cordata J.Y.Zhang et al.)为试验材料,采用稀释池PCR法,筛选木奈叶片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获得了木奈WRKY同源基因的12个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PsWRKY7、PsWRKY14、PsWRKY20、PsWRKY21、PsWRKY22、PsWRKY29、PsWRKY31、PsWRKY32、PsWRKY33、PsWRKY40、PsWRKY46和PsWRKY75,长度分别为1 517、1 798、2 098、1 177、1 242、1 396、2 135、1 760、2 113、1 047、1 258和700 bp,ORF长度分别为1 095、1 572、1 764、1 068、1 071、1 002、1 944、1 602、1 770、963、1 077和672 bp,分别编码364、523、587、355、357、333、647、533、589、320、358、223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显示,12个WRKY同源基因在1.0 mmol/L水杨酸处理后,所获得的PsWRKY表达量均显著上调,表明木奈WRKY基因可能是水杨酸诱导防御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

    • 拐枣七内生细菌溶磷相关基因的鉴定

      2017, 37(8):1500-150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00

      摘要 (2119) HTML (0) PDF 1.41 M (2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鉴定拐枣七内生细菌Pseudomonas sp. GZJR8的pqqEGDH基因在溶磷方面的功能,该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分别获得pqqEGDH基因的缺失突变体ΔpqqE和ΔGDH,采用电转法获得它们的互补菌株ΔpqqE(pqqE)和ΔGDH(GDH);难溶性无机磷培养基(PKO)定性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WT)相比,ΔpqqE和ΔGDH不能产生溶磷圈,ΔpqqE(pqqE)和ΔGDH(GDH)能够产生溶磷圈;抗坏血酸钼蓝显色定磷法定量检测结果显示,WT、ΔpqqE、ΔpqqE(pqqE)、ΔGDH、ΔGDH(GDH)产生的有效磷总量分别为1 939.000 mg/L、1 279.000 mg/L、1 999.000 mg/L、439.000 mg/L、2 314.000 mg/L,与WT产生的有效磷总量相比,ΔpqqE降低1.52倍,ΔpqqE(pqqE)增加1.03倍,ΔGDH降低4.42倍,ΔGDH(GDH)增加1.19倍;培养液离心后上清的pH测定结果显示,WT、ΔpqqE、ΔpqqE(pqqE)、ΔGDH、ΔGDH(GDH)的pH分别为4.08、4.34、4.03、4.71、4.00,与WT的pH相比,ΔpqqE上升1.06倍,ΔpqqE(pqqE)降低0.27倍,ΔGDH上升1.15倍,ΔGDH(GDH)降低1.02倍。研究表明:pqqEGDH基因具有溶磷能力,其中ΔpqqE和ΔGDH较WT的溶磷能力下降,但并未完全丧失溶磷能力,而ΔpqqE(pqqE)和ΔGDH(GDH)可以恢复到WT的溶磷能力,拐枣七内生细菌Pseudomonas sp. GZJR8是通过产生酸性物质来溶磷,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北沙柳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017, 37(8):1507-151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07

      摘要 (2276) HTML (0) PDF 3.40 M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国家种质资源库内9个群体(P1~P9)288个无性系为实验材料,利用TPM13SSR技术,选取22对具有多态性ESTSSR北沙柳引物,采用毛细管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北沙柳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群体遗传结构,为北沙柳种质资源库遗传管理、无性系鉴定、品种选育、遗传改良和构建指纹图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22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到222个等位基因,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10,四倍体基因型丰富度(G) 和特异基因型(G1)总和分别为1 460和802个,平均特异基因型比率(P1)和种质鉴别率(P2)分别为45.86%和13.21%。(2)9个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7.475,基因型丰富度(G)为15.586,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7和0.638。以期望杂合度He为标准,北沙柳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的是P1和P9。(3)北沙柳群体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02,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北沙柳群体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97%),群体间变异仅为3%。(4)三维主成分、聚类和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9个群体被划分为2个组,Mantel检验表明北沙柳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极显著相关(r=0.684 P<0.001)。研究表明,北沙柳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是其具有耐旱、耐寒、耐高温、耐沙埋和抗风蚀等适应性较强的分子基础;北沙柳的遗传变异集中在群体内;分布区群体呈现由中心向边缘群体扩张分化的趋势。

    • 垂珠花自然居群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7, 37(8):1517-152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17

      摘要 (2321) HTML (0) PDF 1018.46 K (2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垂珠花自然居群间表型差异的内在因素,该研究用14个表型性状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法对6个垂珠花自然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4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皆存在极显著差异;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2.64%,垂珠花自然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大于居群间的表型变异,说明居群内变异是垂珠花居群的主要变异来源。(2)4对微卫星引物在87个个体上共检测到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条引物10.63个,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00%;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59和0.811,Shannon多样性指数(I)平均达1.894;居群内遗传多样性(Hs)高达0.811,居群间遗传多样性(Dst)仅为0.110,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18,说明11.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88.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内,与表型变异研究所得结论大体相一致。表型性状和微卫星分子标记结果均表明垂珠花自然居群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较高的基因流(Nm=2.050)使得垂珠花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小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

    • 不同产地木耳菜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7, 37(8):1525-153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25

      摘要 (2404) HTML (0) PDF 1.49 M (1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木耳菜核型特征及不同产地间的进化关系,以来自7个产地的8个木耳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并进行核型进化趋势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木耳菜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44,未见异常染色体,染色体类型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且m数量多于sm。(2)不同产地的木耳菜在染色体核型公式、核型类型、随体位置、染色体长度比、臂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等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随体均为1对,但随体位置不同。(3)核型类型为1A、1B和2A型,其中1A型5种,数量最多。(4)染色体长度比范围为1.51~2.06,平均臂比值范围为1.30~1.48,仅有吉林‘利丰’和江西‘航城’存在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5)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6.25%~59.17%,核型的对称程度较高,推测木耳菜的进化程度较为原始,其中河北‘金发’是最原始,江西‘航城’最进化。研究结果为木耳菜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宁夏枸杞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2017, 37(8):1533-153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33

      摘要 (2164) HTML (0) PDF 3.46 M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半薄切片技术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宁夏枸杞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变化及营养物质积累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宁夏枸杞为中轴胎座,多室子房,倒生胚珠,单珠被,薄珠心类型。(2)位于珠心表皮下的孢原细胞可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直线型大孢子四分体,合点端第一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具有珠被绒毡层。(3)初形成的胚囊外周组织中没有营养物质积累,成熟胚囊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淀粉粒且呈珠孔端明显多于合点端的极性分布特征。(4)助细胞的珠孔端具有明显的丝状器结构,呈PAS正反应表现出多糖性质,成熟胚囊具有承珠盘结构。

    • 伞形科山芹属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2017, 37(8):1540-154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40

      摘要 (2407) HTML (0) PDF 4.14 M (1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伞形科山芹属(Ostericum Hoffm.)9种2变种(21居群)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山芹属植物叶片上表皮表面均较平滑,细胞轮廓清晰或不清晰,若细胞轮廓可见则为多边形与不规则形;初级蜡质纹饰为较密集的粗(细)条状,部分种类具有单层或双层脊状二级纹饰或有颗粒状或分枝状附属结构;下表皮亦有类似蜡质条状纹饰,均匀分布或集中在气孔周围或凹凸部位,气孔器形状多为椭圆形(偶见梭形),内外拱盖表面粗糙或光滑。上述研究表明,山芹属叶片微形态特征具有良好的种内稳定性和种间多样性,尤其是初级纹饰的宽度及排列密度、二级纹饰以及气孔器形状等特征,可为山芹属植物种间和种下的近缘类群亲缘关系与分类修订提供形态学依据。

    • 芽孢杆菌ZJMP5与氮配施对红小豆幼苗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

      2017, 37(8):1550-155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50

      摘要 (2073) HTML (0) PDF 1.00 M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红小豆品种‘晋红小豆5号’和促生芽孢杆菌ZJMP5为材料,设置不同氮素用量和菌液浓度处理,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各菌氮处理下红小豆幼苗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含氮量等指标,研究促生芽孢杆菌ZJMP5与氮配施对红小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促生菌液浓度水平,为提高红小豆幼苗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其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同一菌液浓度下,红小豆苗期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最大根长随着施氮量增加有所下降;根系可溶性糖及MDA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根系SOD、POD活性及根系活力均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NR活性和植株含氮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2)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除根系可溶性糖和MDA含量随着菌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升高外,其余各指标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指标除低氮(50 mg·kg-1)水平下在108 cfu·mL-1菌液浓度达到最大值外,其它氮水平均在107 cfu·mL-1菌液浓度达到最大值。研究发现,芽孢杆菌ZJMP5与氮合理配施有利于红小豆植株的氮素吸收和生长发育,并以100 mg·kg-1为最佳施氮(纯氮)水平,107 cfu·mL-1为最佳菌浓度,且两者组合处理的幼苗农艺性状、根系活力及保护酶活性、氮素含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过量施氮、施菌或菌氮比例不合理则会导致幼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提升受限,进而抑制植株正常生长。

    • 丛枝菌根真菌预处理对铅胁迫下美洲黑杨雌雄株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2017, 37(8):1559-156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59

      摘要 (1930) HTML (0) PDF 1.04 M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以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雌、雄株为对象,采用盆栽实验方法,通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预处理美洲黑杨雌雄株后再进行铅(Pb)胁迫(200 mg/kg)处理,雌、雄株分别设置4个处理(对照、只接种AMF处理、只进行Pb污染处理、接种AMF后进行Pb污染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美洲黑杨雌、雄株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叶铅浓度、抗氧化酶活性、氧化还原平衡、活性氧分子(ROS)含量的变化,以明确接种AMF预处理对美洲黑杨雌雄株Pb耐受性差异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理机制,为美洲黑杨在重金属污染区的性别选择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Pb污染对美洲黑杨的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叶铅浓度、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雄株根冠比和ROS含量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雌株,SOD和APX活性显著高于雌株,表现出更高的耐受性,而雌株对Pb胁迫更敏感。(2)接种AMF能显著提高美洲黑杨雌株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还原平衡能力,促进抗氧化物的合成,抑制ROS产生,缓解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Pb离子的毒害作用,但菌根对雄株的影响不显著。(3)相关分析显示,除总生物量、TG含量、ASA/DHA比值和POD活性外,性别差异对美洲黑杨其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b处理极显著地影响除SOD和GR活性以外的所有指标;接种AMF对美洲黑杨总生物量、根冠比与GR活性影响显著,对叶铅浓度、TG含量、ASA/DHA比值、H2O2与MDA含量、SOD和APX活性影响极显著。研究表明,美洲黑杨雄株比雌株对Pb胁迫的耐受性更强,而雌株更敏感,与AMF的共生可提高雌株对于Pb污染土壤的适应性,缓解雌株受Pb胁迫的影响,但菌根与雄株的共生不利于雄株适应Pb污染环境,这可能与接种AMF促进雄株叶片的Pb含量有关;在Pb污染较严重的区域(Pb>200 mg/kg)推广种植美洲黑杨雄株更为适宜。

    • PVY和PVS病毒复合侵染对马铃薯光合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2017, 37(8):1569-157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69

      摘要 (1987) HTML (0) PDF 912.62 K (3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个马铃薯高代品系为实验材料,研究马铃薯病毒Y(PVY)和S(PVS)复合侵染对马铃薯叶片SPAD值、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气孔导度、暗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光补偿点、胞间CO2浓度和饱和光强等光合参数,以及马铃薯块茎产量、干物含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粗蛋白含量等产量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田间受到 PVY和PVS病毒复合侵染后,马铃薯品系201011植株的叶片PVS病毒含量显著低于品系342植株,201011植株的叶片PVY病毒含量同样低于品系342植株,但差异不显著。 (2)与对照相比,感病后马铃薯品系342和201011的平均单株产量分别显著降低48.54%和19.98%,淀粉含量分别降低8.06%和3.38%,但不显著;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升高14.05%和29.17%;还原糖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1.11%和14.29%;342干物量含量显著降低6.9%,201011干物质含量略降低0.66%。(3)两品系感病植株的光合参数SPAD值分别显著降低13.37%、20.10%;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降低32.48%和4.54%;其它光合参数变化没有规律性。研究发现,PVY和PVS病毒混合侵染使马铃薯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病毒侵染使块茎中还原糖和淀粉的积累显著受到抑制,但能够促进块茎中粗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矮嵩草有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7, 37(8):1577-158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77

      摘要 (2246) HTML (0) PDF 1.13 M (1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采用空间分布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选取青藏高原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典型的未退化草甸和退化草甸样地,分别设置3个5 m×5 m的样方,于6至9月下旬上午进行植株和土壤采样,测定矮嵩草生理指标,探讨高寒草甸退化所导致的环境变化对自然生长状态下矮嵩草生理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与未退化草甸相比,退化导致土壤表层速效氮含量极显著降低,而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总体上表现为未退化草甸低于退化草甸。(2)与未退化草甸相比,退化草甸矮嵩草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生长前期高而后期低(低4%),谷胱甘肽(GSH)含量在两个样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退化草甸矮嵩草叶片可溶糖和可溶蛋白含量在生长后期分别比未退化草甸降低17.6%和34.9%,且9月份降低达极显著水平。(4)生长中期以后,退化草甸矮嵩草叶片叶绿素a、b含量比未退化草甸的下降速度快、含量分别低18.84%和20.68%。(5)退化草甸矮嵩草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速率在9月份极显著高于未退化草甸。研究表明,在非生物胁迫下未退化草甸的矮嵩草具有更高的ROS清除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退化导致的环境变化可能是矮嵩草在生长后期抗氧化能力降低、衰老早的内在原因。

    • 水淹和恢复对凤丹光合特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2017, 37(8):1586-159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86

      摘要 (2213) HTML (0) PDF 4.35 M (1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3年生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常规供水管理的凤丹苗为对照,测定凤丹光合特性以及根系活力和形态随着水淹和水淹恢复处理时间的变化,探究牡丹的耐湿机制。结果表明:(1)水淹后,凤丹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根系活力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持续水淹过程中,叶片胞间CO2浓度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水淹168 h时,根系活力在所测定指标中下降幅度最大,仅为对照组的2.34%,此时根系变黑且腐烂,大部分根系脱落。(2)凤丹叶片净光合效率的下降在水淹120 h过程中与气孔限制性调节密切相关,而到水淹168 h时非气孔限制性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3)水淹72 h后进行恢复处理120 h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根系活力均显著上升;恢复处理168 h后,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恢复到正常的生长水平,同时绝大部分根尖呈现白色且发育良好,根系生长向正常的生命状态恢复。研究表明,油用牡丹凤丹对水淹胁迫的应答迅速且灵敏,虽不耐水淹,但恢复能力强,这为其栽培管理以及在相对湿润地区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 青藏高原老芒麦落粒动态与农艺性状及地理分布关系研究

      2017, 37(8):1595-160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595

      摘要 (2311) HTML (0) PDF 2.11 M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试验以6份来自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芒麦为研究材料,利用断裂拉伸张力(BTS)法评价其不同发育时期落粒率,并分析落粒率与其他农艺性状和地理信息的相关性,为老芒麦种子生产及低落粒种质筛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老芒麦种子落粒率在抽穗后1周和2周较低,而在抽穗后3周与4周有所升高,在抽穗后5周种子落粒率最高(BTS=0.52 N);供试材料ZHN03在测定时期内种子落粒率均低于其他材料,而材料XH09在抽穗后5周种子落粒率最高(BTS=0.33 N)。(2)在种子脱落期间,低落粒与高落粒老芒麦的6个农艺性状变化趋势相似;老芒麦落粒性与5个农艺性状有密切关联,其中BTS值与穗长、小穗数和小穗小花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芒长和千粒重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老芒麦穗长与纬度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芒长与纬度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经度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拔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BTS值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芒长和小穗小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地理分布并无显著相关性。(4)依据农艺性状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HZ02、LT04与XH09)材料落粒较高,第Ⅱ类材料(MQ01与LQ03)具中等落粒性,第Ⅲ类为落粒最低的ZHN03。研究发现,供试老芒麦落粒性随种子成熟而增加;落粒率因材料及种子发育时期不同而有所变化,且在抽穗后4~5周各材料间的落粒性差异显著;老芒麦的落粒性与其穗长、小穗数、芒长、千粒重和小穗小花数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

    • 湖南大围山和八面山香果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演替动态比较

      2017, 37(8):1603-161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03

      摘要 (2100) HTML (0) PDF 1.99 M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湖南大围山和八面山3处典型的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群落,通过分析香果树种群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年龄结构,绘制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图,并与其他不同地区3处香果树群落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纬度、不同立地生境对香果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演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围山上游香果树群落的优势种群为多脉榆(Ulmus castaneifolia)、香果树和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大围山下游香果树群落的优势种群为黄檀(Dalbergia hupeana)、香果树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八面山香果树群落的优势种群为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香果树和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2)大围山上游香果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60科96属118种,大围山下游香果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6科120属163种,大围山上游和下游香果树群落地理成分均表现为温带成分高于热带成分;八面山香果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61科95属108种,地理成分表明热带成分高于温带成分。(3)根据年龄结构和生存分析,香果树种群在不同的群落中所处演替阶段不同,大围山上游为衰退型种群,大围山下游为稳定型种群,八面山为增长型种群,均具有代表性。(4)经分析对比,纬度位置、岩石裸露度、郁闭度、群落内优势种群的生长状况和人为破坏程度等是影响香果树种群生长趋势的因素,建议对大围山的2个香果树群落应加强后续监测,并参照八面山的香果树种群生存状况针对岩石裸露度、郁闭度等进行适当人工干扰和管理,以保障香果树种群的健康生长。

    • 人为干扰对碧峰峡山矾次生林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2017, 37(8):1616-162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16

      摘要 (2509) HTML (0) PDF 1.11 M (3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碧峰峡山矾(Symplocos sumuntia)次生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总计288个样方的调查,采用Levins、Hurlb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及Sφrensen相似性系数对山矾次生林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各层次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及群落物种相似度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碧峰峡山矾次生林不同干扰程度下,各层次主要种群对生境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相对地位的变化,明确物种的生态适应性,为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山矾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均占据较宽生态位,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较强,是次生林群落的建群种;随干扰强度增加,乔木层中山茶科(Theaceae)植物生态位宽度增大,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生态位宽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灌木层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在重度干扰下生态位宽度减小,光枝楠(Phoebe neuranthoides)生态位宽度则增加,其他大多数植物在中度干扰下生态位宽度最小;草本层中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在重度干扰下生态位变宽,其适应范围扩大。(2)乔木层中山矾和冬青(Ilex chinensis)生态位重叠值在重度干扰下增大;灌木层中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和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仅在中度干扰下出现;草本层中,随干扰强度增加,书带蕨(Vittaria flexuosa)生态位重叠值消失,红盖鳞毛蕨生态位重叠值出现并且较高;群落各层次主要树种整体生态位重叠均值在中度干扰下降至最低。(3)乔木层和草本层中不同强度干扰层次两两之间相似性系数均大于0.8;灌木层中重度干扰中度干扰、中度干扰轻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之间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36、0.746、0.608。研究表明,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山矾次生林中因资源利用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均较激烈,群落分布格局和演替方向受到影响,森林群落不稳定。

    • 乌兰布和沙漠沙冬青群落特征的研究

      2017, 37(8):1627-163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27

      摘要 (2095) HTML (0) PDF 916.83 K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植被调查数据, 采用物种多样性和种群联结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珍稀植物沙冬青群落生存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群落稳定性及更新演替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冬青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丰富,与沙冬青伴生的植物共有25种,其中灌木12种,草本植物13种。(2)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水平较草本层高,但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固定沙丘生境的沙冬青群落物种多样性均较大,物种均较为丰富;物种均匀度减小是群落草本层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3)种间总体联结性测定结果显示,沙冬青群落中灌木层种间有轻微正关联;总体竞争性较弱,表明沙冬青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4)从种间联结来看,大多数种对为正联结,或联结性较小且均不显著,说明沙冬青作为该群落的建群种,它的分布和存在似乎不受其他物种的影响或所受影响很小,有独立分布特征;但即使联结性不强的物种也可能有较高的相伴出现机率。研究认为,可通过保护和选择与之正联结较强的物种来保护和建立沙冬青生存环境,以维持沙冬青分布群落的稳定性,最终达到实效保护目的。

    • 荒漠草原典型群落土壤粒径和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2017, 37(8):1635-164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35

      摘要 (2010) HTML (0) PDF 1.08 M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荒漠草原区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4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群落(柠条、沙蒿、蒙古冰草、短花针茅)表层(0~5 cm)、亚表层(5~10 cm)和深层(10~15 cm)土壤粒径分布分形(PSD)、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揭示荒漠草原区土壤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典型群落土壤PSD均呈正态分布,不同群落间的土壤PSD差异显著,粒径100~500 μm颗粒含量对PSD影响最大,不同群落间的差异大于不同生境间或不同土层间。(2)4种典型群落除全磷(TP)外,其余土壤全肥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且冠下大于丛间,表现出荒漠草原区特殊的“肥岛”聚集效应,不同群落间分布特征均表现为:柠条>短花针茅>蒙古冰草>沙蒿,速效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各群落均达到适宜水平。(3)土壤养分与土壤PSD显著相关,除速效磷(AP)外,其余土壤养分与土壤分形维数(D)均呈正相关关系,粒径100~250 μm、250~500 μm颗粒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中的黏粒、粉粒在有机无机胶结过程及土壤良好的结构维持中起主要作用。

    • 红松次生混交林中针叶树与阔叶树的结构差异

      2017, 37(8):1645-165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45

      摘要 (2578) HTML (0) PDF 4.72 M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松混交林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保证木质产品供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研究以吉林东大坡自然保护区第52林班的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第54林班的核桃楸红松混交林为例,采用林分结构参数一元分布 (UDSSP)、二元分布 (BDSSP) 和非线性模型 (NLM) 分析了它们的针叶树和阔叶树的结构特征,以探讨混交林中针、阔树种组之间的关系,为低效次生林的改造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 多数针叶树同时处于高混交和优势状态,仅有极少数个体处于中庸或劣势;多数阔叶树亦处于高混交状态,且不同优势的树木总数几乎相等。(2) 大部分树木都同时处于高度混交和随机分布状态,少量针叶树略偏向规则分布。(3) 大部分针叶树同时处于随机分布和优势状态,且不同优势的阔叶树皆倾向随机分布,而处于规则或聚集分布的数量很少。(4) 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径阶分布均能够较好地通过指数函数或幂函数描述。这些特征充分展示了空间格局和径阶分布在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很小,但在不同树种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 褪黑素UPLCMS/MS检测方法优化及其对干旱和盐胁迫下葡萄幼苗褪黑素含量的分析

      2017, 37(8):1657-166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57

      摘要 (2312) HTML (0) PDF 1.15 M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褪黑素是一种吲哚类激素,对植物的生理活动和抗逆性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该研究建立了褪黑素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并分别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赤霞珠’葡萄幼苗根系和叶片中褪黑素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探讨葡萄中褪黑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响应逆境胁迫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1)褪黑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优化条件为:采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葡萄组织中的褪黑素;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1.8 μm,3.0×50 mm),流动相A为0.1%(v/v)的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纯甲醇,梯度洗脱,柱温42 ℃,进样量1 μL,流速0.2 mL/min;质谱条件为: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检测离子对为m/z 233→174。该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7%,最低检测限(LOD)和最低定量限(LOQ)分别为0.04 ng/mL和0.12 ng/mL。(2)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葡萄幼苗根系和叶片中褪黑素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且胁迫程度越强增幅越大;用120 mmol/L的NaCl溶液处理幼苗以后,幼苗根系和叶片中褪黑素含量分别达到627.25和3 220.42 pg/g,大约都是相应对照组幼苗根系和叶片中褪黑素含量的7倍;10% PEG6000处理植株后其根系和叶片中褪黑素含量也远远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作为一种准确、高效、简便易操作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的植物内源褪黑素含量检测方法;葡萄中褪黑素的合成是其对逆境胁迫的一种应激响应,暗示着褪黑素在缓解逆境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蕨麻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2017, 37(8):1664-167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64

      摘要 (2170) HTML (0) PDF 1.45 M (2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海‘蕨麻4号’诱导培养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实验,研究酶类组合、酶解时间、甘露醇浓度及离心速度等主要因素对蕨麻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建立高效、稳定的蕨麻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进一步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等方法对蕨麻进行品种改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蕨麻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顺序为:酶类组合>酶解时间>甘露醇浓度>离心速度;青海‘蕨麻4号’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最适酶解条件为:2.0%纤维素酶+0.75% 果胶酶,40 r/min振荡酶解10 h,甘露醇浓度为0.5 mol/L,离心转速为1 000 r/min时原生质体的产量达最大(8.96×105 cells/g),活力为92.77%。

    • 湖北十字花科3新记录属

      2017, 37(8):1672-167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8.1672

      摘要 (2552) HTML (0) PDF 4.73 M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2013年对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湖北十字花科3个新记录属——双果荠属(Megadenia Maximowicz)、念珠芥属(Neotorularia Hedge & J. Léonard)、大蒜芥属(Sisymbrium Linnaeus)以及对应的3个湖北分布新记录种双果荠(Megadenia pygmaea Maximowicz)、蚓果芥(Neotorularia humilis(C. A. Meyer) Hedge & J. Léonard)、全叶大蒜芥(Sisymbrium luteum (Maximowicz) O. E. Schulz)。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植物区系组成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